牡丹 其三
香色兼收三月尾,声名都压百花头。
天真无处窥神化,栏畔新粧却自羞。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香气和色彩在三月的末尾同时绽放,名声和荣誉盖过了其他所有花朵。
纯真的美丽无法窥见其神奇的变化,然而在新装饰的花栏旁,它却显得有些害羞。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香色兼收:指牡丹花香和花色兼具,芬芳且艳丽。
2. 三月尾:指农历三月末。
3. 压:超过。
4. 天真:自然本真的状态。
5. 神化:指神秘的造化之力。
6. 栏畔:指牡丹花栏杆附近。
7. 新粧:指刚刚盛开的新鲜花朵。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牡丹花盛开的美景,诗人通过“香色兼收”、“声名都压百花头”等词句,表达了对牡丹花的赞美之情。然而,诗人又通过“天真无处窥神化”、“栏畔新粧却自羞”等诗句,暗示了牡丹花在美丽的外表下,也有着自己的谦逊和羞涩。这种矛盾的情感使得这首诗更加丰富多彩,令人回味。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牡丹·其三》是南宋诗人黄裳创作的一首赞美牡丹花的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1167年,正值南宋时期。此时正是宋金对峙时期,南宋统治者采取妥协求和的方针,社会相对稳定,经济和文化得以发展。
黄裳(1147年-1221年),字冕仲,号演山,福建延平人。他年轻时曾随父游历各地,接触到各种社会现象。后来步入官场,历任国子监丞、秘书省正字等职,仕途顺畅。然而,他在晚年因得罪权臣而遭到贬谪,人生际遇起伏不定。
在这个时期,南宋文人普遍关注国家和民族的命运,许多人希望通过诗歌来表达他们的忧国忧民之情。黄裳作为一位有社会责任感的诗人,也参与到这种思潮中。在《牡丹·其三》中,他以牡丹花为象征,表达了对国家强盛、民族复兴的热切期盼。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