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泉
阴液沦山颠,天匠凿其腹。
喷薄涌飞泉,散落珠百斛。
幽人时一来,但爱消烦溽。
何当作膏雨,万里蒙霡霂。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清凉雾气笼群山之巅,如同天生巧匠雕琢其貌。
磅礴瀑布直冲而下,飞溅起无数水珠如珍珠般洒落。
幽居之人偶尔来此,只因为这可以消除炎热烦躁。
如何才能变成滋润万物的细雨,让千里之外都能感受到这美好的景象呢?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阴液:即泉水。这里指山泉之水。
2. 沦:湮没,沉于水中。
3. 天匠:此处比喻大自然的神工鬼斧。
4. 凿:挖掘,开凿。
5. 百斛:形容泉水丰富众多。斛,古代容量单位,约等于现今的10升。
6. 幽人:隐士,遁世之人。
7. 烦溽:炎热潮湿。烦,闷热;溽,湿润。
8. 膏雨:滋润农田的好雨。
9. 霡霂:形容细雨蒙蒙的景象。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色和表达诗人个人情感的诗。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南泉的壮丽景象:“阴液沦山颠,天匠凿其腹”形象地描绘了山泉从山顶倾泻而下的壮观景象,同时用“天匠”这一比喻表现出大自然的神奇鬼斧神工。紧接着,诗人又以“喷薄涌飞泉,散落珠百斛”进一步强调泉水自高空落下的冲击力以及水珠四散飘落的美丽画面。
在描绘完南泉的美景之后,诗人以“幽人时一来,但爱消烦溽”表达自己的情感:“幽人”即诗人自己,他时常来此欣赏美景,只为能在其中消除生活中的烦恼与疲惫。这里的“消烦溽”暗示出诗人在现实生活中所经历的困苦和忧虑。
最后,诗人通过想象将泉水赋予美好愿望:“何当作膏雨,万里蒙霡霂”。诗人希望这美丽的泉水能化作滋润万物的甘霖,滋养整个世界。这一想象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世界的期盼以及对自然的敬畏之情。总之,整首诗以其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绘展现了自然之美和人生哲理,令人回味无穷。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南泉》是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赵鼎的一首词。这首词创作于公元1134年,当时南宋刚刚建立,国家正处于内忧外患的困境之中。赵鼎时任尚书省右仆射兼知枢密院事,负责国家的军政事务。
在创作这首诗的时候,赵鼎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一方面,他要应对金兵的入侵,保卫国家的领土完整;另一方面,他还要处理国内的政治矛盾,稳定国家的政局。在这个特殊时期,赵鼎的心情非常沉重,他的诗歌也反映了他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忧虑。
当时的历史背景是,南宋刚刚建立,北方大片领土被金国占领。宋高宗赵构在南渡后,为了保住自己的皇位,采取了妥协求和的政策,导致了南宋政权的日益腐败。赵鼎作为一位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他坚决反对这种政策,主张坚决抵抗金兵,收复失地。然而,他的主张并没有得到皇帝的采纳,反而招来了许多权臣的反对。
在这种艰难的处境下,赵鼎将自己的感慨和对国家的忧虑寄托在诗歌中。《南泉》一词,正是他在南泉寺游览时创作的。通过描绘南泉寺的美景,赵鼎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然而,他明白现实的残酷,因此他的诗歌充满了忧郁和深沉的情感。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