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池上
风下平池水晕开,池边露坐水风来。
草香冉冉生吟席,云影飞飞度酒杯。
荷叶偶成双翠盖,荔枝才似小青梅。
人间物静两相得,月色苍凉始肯回。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轻风吹拂的池塘边,草地散发着淡淡的香气。云朵在空中飘过,倒映在我们的酒杯中。荷塘里偶尔可见一对绿色的荷叶,荔枝树上的果实就像青色的小梅子。在这宁静的夜晚,月色洒满大地,一切都显得如此和谐美好。
去完善
释义
1. 风下:指风吹过的地方。
2. 平池:平静的水面。
3. 水晕开:水面上的波纹扩散开来。
4. 露坐:露天而坐。
5. 水风:微风吹拂在水面上的感觉。
6. 草香:草的香气。
7. 冉冉:逐渐上升的样子。
8. 吟席:诗人写诗的地方。
9. 云影:云朵的影子。
10. 飞飞:飞行或飘动的样子。
11. 酒杯:饮酒的杯子。
12. 双翠盖:指并排生长的荷叶,形状像绿色的盖子。
13. 才似:刚好像。
14. 小青梅:指未成熟的梅子。
15. 物静:事物安静的状态。
16. 两相得:两者相互得到满足。
17. 苍凉:冷色调,给人一种清凉的感觉。
18. 始肯回:月亮才开始慢慢地落下。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四月春天的池塘边的所见所感,表达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景色的欣赏。
首联描述了风吹过平静的池塘,水面泛起涟漪,诗人坐在池塘边,感受到拂面而来的微风。这一句通过对风的描绘,为整个画面增添了一丝动态元素。
颔联通过“草香”和“云影”两个意象,进一步丰富了画面的层次感和立体感。诗人闻到草地散发出的香气,抬头看到云影在酒杯中摇曳,体现了诗人与自然之间的紧密联系。
颈联则通过对荷叶和荔枝的描绘,展现了四月的自然风光。荷叶刚刚长成,像一对翠绿的伞盖;荔枝刚刚开始结果,就像青涩的梅子。这一联通过对植物的生长描绘,使整首诗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尾联则是诗人对眼前景象的感慨:人间的美景与宁静的生活相得益彰,只有当月色变得苍凉时,诗人才能从这种美好的意境中回到现实。这一句表达出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四月池上》是北宋诗人蔡襄的一首描写自然景色的五言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1064年,正值北宋仁宗年间。这一时期,国家政治较为稳定,经济发展迅速,文化艺术繁荣,为诗人提供了丰富的创作源泉。
蔡襄,字君谟,福建路兴化军仙游县(今福建仙游)人。他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在进士及第后,历任地方官、监察御史、尚书左丞等职。他在任职期间,勤政爱民,政绩显著,深得百姓爱戴。
在这一时期,北宋王朝正处于由盛转衰的转折期。虽然国家政治相对稳定,但边疆危机日益严重,内部矛盾也逐渐显现。作为一位有社会责任感的文人,蔡襄关注社会现实,关心民生疾苦,他的诗歌作品也反映了他对国家的忧虑和对人民的关切。
在《四月池上》一诗中,蔡襄通过对四月池上景色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眷恋。诗人运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池上春光烂漫的景象,展现了大自然的美好。然而,在这美好的景致背后,诗人也流露出对社会现实的忧虑和对未来的担忧。这首诗既反映了诗人的人生态度,也表现了他的时代使命感。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