楝花
密叶已成荫,高花初著枝。
幽香不自好,寒艳未多知。
会见垂金弹,聊容折紫緌。
粉身非所恨,犹复得闻思。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茂密的树叶已经形成树荫,高高的花朵开始挂满枝头。
那淡雅的香气无法自我展示,寒冷的艳丽也不被太多人了解。
可以预见花朵将会结出金色的果实,暂时允许折取紫色的藤蔓。
即使为了摘花而粉身碎骨我也不会遗憾,因为我还能继续思考和学习。
去完善
释义
1. 楝花:指楝树的花,一种常绿乔木,春天开花,淡紫色。
2. 荫:这里指树木的阴凉处。
3. 高花:这里指楝树的花朵。
4. 著枝:附着在树枝上。
5. 幽香:指楝花的香气清淡而持久。
6. 不自好:自己感觉不到美好的存在。
7. 寒艳:寒冷的艳丽,这里指楝花虽开在寒冷的季节却依旧美丽。
8. 多知:许多人了解。
9. 金弹:楝树的果实,形状像弹丸,黄色。
10. 紫緌:紫色的大果,也指楝树的果实。
11. 粉身:形容花的凋谢。
12. 得闻思:得到人们的欣赏和思念。
去完善
赏析
《楝花》是南宋诗人陈师道的一首五言古诗,诗中描述了楝花的生长、姿态与香味等特点。“密叶已成荫,高花初著枝”两句描绘了楝树绿叶浓密,花朵在高高的枝头盛开的美景;“幽香不自好,寒艳未多知”则表现了楝花淡淡的香气和冷艳的花色。诗人以“会见垂金弹,聊容折紫緌”的诗句揭示了楝花的果实累累和具有观赏价值的一面。
然而,楝花的美丽并非其最终目的,正如诗人所说:“粉身非所恨,犹复得闻思。”这句话意味着楝花虽然凋零但仍有其意义,它带给人们思考和感悟。通过这首诗,陈师道传达了生命短暂而美好的理念,强调生命的价值和尊严,同时也寄予了对人生的思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楝花》是宋代诗人陈师道的诗作,创作于北宋时期。
陈师道生活在一个文学氛围浓厚的家庭,其父陈绚、兄长陈师道都是文人士大夫。然而,在宋朝年间,文人士大夫的地位并不稳定,他们时常受到政治风波的波及。陈师道亦是如此,他的仕途并不顺利,曾多次遭受贬谪。
北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化繁荣期,诗歌、绘画、书法等艺术形式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然而,这个时期的北宋社会也存在着严重的矛盾和问题,如土地兼并、贫富分化、科举腐败等问题日益严重。这些社会问题对陈师道的思想和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得他的诗歌作品充满了忧郁和深沉的情绪。
《楝花》这首诗,描述了楝花飘落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慨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陈师道通过对楝花的描绘,表达了对时光流逝、世事无常的感慨,以及对家乡故土的眷恋之情。这种情感在他的其他诗作中也得到了体现,如《春晚》、《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等作品,都展现了诗人对生活、自然、历史的深刻理解。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