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遇诗三十八首·其二
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
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
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
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春夏季节的寺庙旁,兰花郁郁葱葱。
这孤独的花朵是树林里最美丽的景色,红色的花瓣在紫色的茎上绽放。
白天渐渐变长,秋风开始萧瑟。
当岁月流逝,花朵凋谢,美好的愿景又如何实现呢?

去完善
释义
《感遇诗三十八首·其二》陈子昂:这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象的诗歌,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和人生无常的感慨。
1. 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兰若,指兰花和杜若,都是珍贵的植物;芊蔚,形容草木繁茂的样子。这句描述了春夏季节里兰花和杜若生长得茂盛。
2. 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幽独,指孤独、清静;朱蕤,红色的茎;冒,覆盖。这句描述了在寂静的树林中,红色的茎覆盖着紫色的茎。
3. 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迟迟,缓慢的样子;袅袅,微风吹动的样子。这句描述了傍晚太阳慢慢落下,秋风开始吹起。
4. 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岁华,岁月;摇落,凋谢。这句表示随着时间的推移,美好的事物都会凋谢,但它们的美好却难以实现。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兰若为主题,寓意深远。首先描绘了兰若生长的环境——“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说明了兰若的生机与活力;紧接着,诗人以“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表达兰若独居一隅却独享荣华的姿态,展示了它的高洁品质。随后,“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通过描写季节的变换,暗示了生命的流逝。最后两句“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则揭示了人生无常,一切美好的愿望可能终究无法实现的无奈。整首诗通过对兰若的描绘,传达了人生哲理以及生命无常的感慨。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感遇诗三十八首·其二》是唐代著名诗人陈子昂于公元684年左右创作的组诗作品之一。这段时间正是唐高宗李治去世后,武则天临朝称制、废黜中宗李显的时期,政治局势动荡不安。
陈子昂在这期间的人生际遇也不尽如人意。他在科举考试中屡试不第,始终未能得到朝廷的任用。尽管在文学上具有极高的造诣,但在当时并未受到重视。这种怀才不遇的心境使他产生了对人生和命运的感慨,进而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思考与情感。
与此同时,唐代社会正处于从贞观之治向开元盛世过渡的阶段。武则天的政治统治使女性地位得到提升,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社会变革。这些时代背景为陈子昂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使得他的诗歌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