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
齐歌初入相,燕阵早横功。欲向桃林下,先过梓树中。
在吴频喘月,奔梦屡惊风。不用五丁士,如何九折通。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整齐的队伍刚刚踏入战场,胜利的果实早已堆满战线。
想到那片广袤的桃树林,还要经过那排挺拔的梓树中间。
在吴地频繁遭受喘息般的危机,奔波在梦中的他们不断受到惊吓和阻碍。
不必使用神奇的力量,如何能度过这曲折险阻的路程?
去完善
释义
《牛》是唐代诗人李峤创作的一首咏物诗,通过描写牛的勤劳和对主人的忠诚,展现了劳动人民辛勤耕耘的精神风貌。以下是诗句的注释:
1. 齐歌初入相,燕阵早横功:这里用齐、燕两个国家的典故,分别代表农业和战争。“入相”和“横功”表示牛在农耕和战争中都有重要作用。
2. 欲向桃林下,先过梓树中:桃林和梓树都是古代人们对家园的象征。这两句表达了牛在为人们服务之前,首先要在主人的家园中劳作。
3. 在吴频喘月,奔梦屡惊风:这两句描述了牛在江南地区辛勤劳作的场景,频繁地喘气代表了牛在工作中付出的努力。
4. 不用五丁士,如何九折通:这里的“五丁士”是指古代神话传说中五个大力士,他们曾经开山引水。而“九折通”则是形容道路曲折难行。诗人在这里表达的意思是,即使没有神力,牛也能凭借自己的力量开辟出一条道路。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牛的勤劳、奉献为主旨,通过描述牛在农耕、战争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表达了诗人对牛的赞美和对劳动的尊重。首联写牛在农业社会中的重要地位,颔联写牛在军事上的作用,颈联描绘牛在江南地区的辛勤劳作,尾联则感叹牛的艰辛和坚韧。全诗以牛的视角,展现了古代社会中劳动人民的精神风貌,同时也寓含着诗人对自身责任和使命的思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牛》这首诗是唐朝著名诗人李峤创作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描绘了牛的勤劳、朴实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表达了诗人对牛的赞美和对劳动人民的敬意。
在创作这首诗的时候,李峤正处于唐朝的鼎盛时期,即贞观至开元年间(626-741年)。这个时期,唐朝国力强盛,人民生活安定,农业生产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而牛作为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其勤劳的品质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也得到了人们的普遍认可和尊重。
在这个时期,李峤的个人经历也非常丰富。他曾担任过多个地方官职,了解民间疾苦,深知农业生产的重要性。他还在朝廷担任过重要职务,参与过许多政治活动。这些经历使他对社会现实有着深刻的理解,也为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此外,这个时期的唐朝社会风气开放,文化繁荣。诗歌作为当时的主流文学形式,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喜爱。许多文人墨客都以诗歌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赞美社会的美好。在这样的背景下,李峤创作了这首赞美牛的诗歌,表达了他对劳动人民的敬意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