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百舌

标题包含
百舌
声声何处学,得得为春来。 花底犹亲切,人怜巧剪裁。 不容身稳密,且为月徘徊。 頼有黄鹂伴,殷勤唤得回。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释宝昙,俗姓李,字希古,号竹堂,南宋时期著名诗僧。他出生于浙江绍兴,年轻时出家为僧,后来游历四方,与当时的文人墨客多有交往。 释宝昙在文学、艺术方面有很高的造诣,他的诗歌作品以描绘自然风光和抒发个人...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请问这是何处的声音,似乎是春天悄然来临了。花儿底下的声音犹显得亲切,人们不禁怜爱起这巧妙地剪裁。似乎是不允许身体稳稳地待着,还是去月光下漫步吧。还好有黄鹂相伴,它那勤勉的声音唤回了我的注意。
去完善
释义
声声:形容鸟鸣之声连续不断。 得得:形容鸟飞或行走的样子。 花底:花朵之下,指在花丛中。 犹亲切:仍然使人感到亲近。 人怜:人们喜爱。 巧剪裁:巧妙地剪取或塑造。这里用来形容鸟儿的歌声美妙。 不容:不允许,不能容忍。 身稳密:身体稳定不动,这里指鸟儿不鸣叫时保持安静的状态。 且为:暂时作为。 月徘徊:在月光下徘徊,这里指鸟儿在月光下飞翔。 赖有:依赖,依靠。 黄鹂:一种鸟类,叫声悦耳。 伴:陪伴。 殷勤:勤奋努力。 唤得回:呼唤回来,这里指黄鹂的叫声吸引了百舌鸟。
去完善
赏析
《百舌》是南宋诗人释宝昙所作的一首咏物诗,通过对百舌鸟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赞美。全诗以百舌鸟的叫声为主线,展现了春天的美好景象和诗人对生命的感悟。 首联“声声何处学,得得为春来”,诗人用“声声”来形容百舌鸟的叫声,表现出声音的清脆和连绵不断。同时,诗人提到百鸟争鸣的场景,象征着春天的到来,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喜悦之情。 颔联“花底犹亲切,人怜巧剪裁”,诗人通过描述百舌鸟在花底飞翔的画面,展现出春天花朵盛开的美丽景象。同时,诗人用“人怜巧剪裁”来形容百舌鸟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百舌鸟的喜爱之情。 颈联“不容身稳密,且为月徘徊”,诗人通过描述百舌鸟在月光下徘徊的场景,表现出百舌鸟的自由自在。同时,诗人用“不容身稳密”来形容百舌鸟的活泼形象,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赞美。 尾联“頼有黄鹂伴,殷勤唤得回”,诗人通过描述百舌鸟与黄鹂相互陪伴的场景,表现出它们之间的和谐关系。同时,诗人用“殷勤唤得回”来形容百舌鸟的叫声,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留恋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百舌》是南宋诗人释宝昙的一首咏物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约为公元1156年,正值南宋中期。在这一年里,金兵不断南侵,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困苦。释宝昙身为一位僧侣诗人,他的创作往往受到时代背景的影响。 释宝昙在这一年间的生活并不平静。他游历四方,结识了许多文人墨客,共同探讨诗歌创作。然而,战争的阴影始终笼罩着他们的生活。他们亲眼目睹了战争给百姓带来的苦难,也感受到了国家局势的危急。这种种人生际遇都反映在了他的诗歌创作中。 在同时间段内,南宋社会矛盾尖锐,民族危机严重。金兵的不断南侵使得南宋朝廷不得不采取防御政策。与此同时,国内政治斗争激烈,儒、佛、道三教之争也在持续上演。在这种背景下,释宝昙作为一位僧侣诗人,他的诗歌创作往往带有浓厚的哲理色彩和深沉的历史使命感。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