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至日愁中寄郑明府
失计为卑吏,三年滞楚乡。不能随世俗,应是昧行藏。
白璧空无玷,黄沙只自伤。暮天乡思乱,晓镜鬓毛苍。
灰管移新律,穷阴变一阳。岁时人共换,幽愤日先长。
拙宦惭知己,无媒悔自强。迍邅羞薄命,恩惠费余光。
众口诚难称,长川却易防。鱼竿今尚在,行此掉沧浪。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错过良机做了小官,滞留在楚地已三年。
我无法随波逐流,必定要隐匿行迹。
白璧无瑕却无用武之地,黄沙滚滚让人独自忧伤。
夜幕降临,乡愁更加纷乱,清晨照镜,发现白发苍苍。
季节更替,时光流转,严寒渐渐变得温暖。
岁月催人老,内心的幽怨与日俱增。
这官职让我感到羞愧,因为没有得到知遇之恩,无法找到施展才华的机会。
命运不济让我羞愧,虽然受到一些恩情和眷顾,却无法报答。
众人对我的评价确实难以满足,但这条长河却可以轻易跨越。
既然鱼竿还在,那就去钓取那碧波荡漾的江河吧。
去完善
释义
1. 合肥:地名,位于安徽省西部,巢湖之滨。
2. 至日:冬至的别称,这一天太阳几乎直射南回归线,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
3. 郑明府:明朝地方官名,这里指郑某的任职地,在安徽境内。
4. 失计:计划错误或失去算计。
5. 卑吏:低级官吏,这里指作者自己。
6. 三年:表示一段时间,这里指滞留时间。
7. 楚乡:楚国故地,这里指安徽省合肥市一带。
8. 世俗:社会上的一般习俗风尚。
9. 昧行藏:隐藏自己的行踪。
10. 白璧:古代贵族朝会时所用的玉璧,这里借喻清白的品德。
11. 黄沙:即黄尘,形容旅途劳累。
12. 暮天:傍晚的天空。
13. 乡思:思念家乡的心情。
14. 晓镜:早晨照镜子。
15. 灰管:古人认为,冬至时节阳气渐生,阳气代表南方,故以灰管调整音律。
16. 穷阴:冬季寒冷阴暗的天气。
17. 一阳:指阳气逐渐增长的冬至时节。
18. 岁时:季节和时光。
19. 幽愤:内心郁结的忧愁和愤懑。
20. 拙宦:才能低下的官员,谦称自己。
21. 惭知己:对自己的知己感到羞愧。
22. 无媒:没有引荐的人。
23. 自强:自我奋发努力。
24. 迍邅:艰难困顿。
25. 薄命:命运不好。
26. 恩惠:他人的帮助和支持。
27. 众口:众人的议论和评价。
28. 长川:指河流,这里代指作者的朋友和亲人。
29. 沧浪:水流浩渺的样子,比喻隐居的地方。
去完善
赏析
《合肥至日愁中寄郑明府》是一首描绘诗人失计与忧虑的古诗。在诗歌中,作者表达了自己身为一名小吏而滞留他乡的无奈,无法追随世俗,只能默然承受。然而,他始终坚守清白,保持真挚的信仰,这种坚守如同一块纯洁的白璧,不受尘埃侵染。面对时光的流逝和人生的际遇,诗人流露出深深的忧伤和感慨。当他看到镜中的白发,心中充满了沧桑之感。
诗歌的后半部分转向了对自然的描绘,新律和一阳的交替寓意着季节的变换,也象征着人生的轮回。尽管岁月更迭,但诗人的孤独和幽愤却日益加深。他为自己的低微官职感到惭愧,同时也为自己没有找到合适的机会展现才能而感到懊悔。尽管如此,他还是坚守着自己的信念,不愿随波逐流。
最后,诗人提到虽然众口难调,但只要坚守自己的信念,就能抵挡住各种困扰。他期望有一天能重新拿起鱼竿,过上自由的生活。这首诗以其深沉的情感和优美的文采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执着追求和对理想的坚定信念。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合肥至日愁中寄郑明府》是唐代诗人刘商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作于唐德宗时期(公元780年-805年)。在刘商的一生中,他曾多次为官,但仕途并不顺利,期间亦曾遭遇贬谪,颇有些怀才不遇之感。这首诗正体现了他在某一阶段人生的苦闷和无奈。
在那个时期,唐朝的朝政开始动荡不安,宦官干政、藩镇割据等问题严重。刘商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对自己的人生前途感到迷茫和忧虑,而这种情绪也体现在了他的诗歌创作之中。他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朋友的思念和对故乡的眷恋,同时也反映出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共同面临的困境。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