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邑令王公
君家家学有传衣,事业如何只漫违。
九万鹏程终莫上,一双凫舄叹频飞。
空传是处棠阴布,倏作朝来薤露稀。
楚些莫愁招不得,山头骑鹤看来归。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这家世代相传,家学深厚,但世事难料,事业发展难免波折。就如大鹏展翅,无法直达九万里高空;又如一对水鸟,忙碌地飞来飞去。虽传闻他的治理成果遍布地方,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声誉也逐渐淡薄。所以不必担忧他无法获得楚地的召唤,就像那骑在鹤上的仙人,终有一天会再次归来。
去完善
释义
注释如下:
1. 家学:指家族或家庭的学问传统。
2. 传衣:继承前辈的学问或技艺。
3. 事业:这里指的是担任县令的事务。
4. 九万鹏程:形容前程远大,出自《庄子·逍遥游》“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5. 莫上:无法向上发展,无法实现远大的前程。
6. 一双凫舄:指频繁调动,意指频繁迁官。
7. 频飞:多次迁徙。
8. 棠阴布:形容地方官员治理得当,百姓安居乐业。
9. 倏作:突然发生。
10. 朝来薤露稀:比喻生命的逝去。
11. 楚些:屈原《楚辞》中的句子,表达悼念之情。
12. 莫愁:位于南京市秦淮区的一座桥名,这里借用桥名代指南京。
13. 招不得:指无法召唤亡灵。
14. 山头骑鹤:源自道家思想,表示灵魂升天。
15. 看来归:表达期待亡灵归来的心情。
去完善
赏析
《挽邑令王公》是一首表达对亡故官员的哀挽之情和赞美之意的诗。诗句中将王公的事业与人生追求用“九万鹏程”和“一双凫舄”的形象化比喻展示出来。同时通过对比王公生前和身后的影响,更显出其政绩和道德风范。尾联则用楚国祭祀招魂的方式寄望诗人安息,饱含着诚挚的哀思。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挽邑令王公》是南宋诗人史尧弼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创作于公元1150年,即南宋绍兴二十五年。
在这一时期,史尧弼身处南宋朝廷,亲身经历了朝廷内部的政治斗争和民族矛盾的激化。而邑令王公,正是他在地方任职时的上司,他们在共同治理国家事务的过程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当时,南宋朝廷面临金兵压境的威胁,国内政治腐败、民生疾苦。邑令王公在任期间,廉洁奉公,关心民生,为民众办了很多好事,深受百姓爱戴。然而,他却在一次抗击金兵的战役中壮烈牺牲,令人悲痛不已。
史尧弼在哀悼王公的同时,也深感国家和民族的危机。他希望通过挽歌表达自己对这位英年早逝的英雄的敬仰之情,同时也呼唤更多有识之士挺身而出,为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而努力。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