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暮秋山行

标题包含
暮秋山行
疲马卧长坂,夕阳下通津。 山风吹空林,飒飒如有人。 苍旻霁凉雨,石路无飞尘。 千念集暮节,万籁悲萧辰。 鶗鴂昨夜鸣,蕙草色已陈。 况在远行客,自然多苦辛。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岑参(约715年-770年),唐朝著名诗人,与高适并称“高岑”。他的诗以描绘边塞风光、表现戍边将士生活为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个性特征。 岑参出生于一个官僚家庭,其父曾任刺史。他自幼聪颖好学,博览...查看更多
刘贺_7367
去完善

译文
疲惫的马儿卧在漫长的山路上,夕阳正慢慢沉下河川。 山风穿过空旷的树林,发出瑟瑟的声音,就像有人在里面。 天空下起了凉爽的雨,石板路上没有飞扬的尘土。 千丝万缕的思绪在傍晚时分聚集,各种声音都在悲伤地哀嚎着。 夜里的杜鹃啼叫,蕙草的叶子已经变得枯黄。 更何况是在远方的旅人,自然会有更多的辛酸和艰苦。
刘贺_7367
去完善
释义
1. 暮秋:秋天的最后一个节气“霜降”后的十五天,此时树叶由绿转黄或红,正值秋天最美的季节。 2. 山行:在山间行走,这里指诗人行进在山林之中。 3. 疲马:疲惫的马匹,这里借指诗人自己旅途劳顿。 4. 长坂:长长的山坡或者高坡。 5. 通津:有渡口的水道。 6. 山风:从山中吹来的风。 7. 空林:空旷的树林。 8. 飒飒:形容风声。 9. 苍旻:天空,这里指的是暮秋的天色。 10. 霁凉雨:雨后初晴,空气中带着凉意。 11. 石路:用石头铺成的山路。 12. 飞尘:尘土飞扬,这里指没有尘土。 13. 千念:指众多思念之情。 14. 暮节:秋天最后的时节。 15. 万籁:所有声音,包括风声、鸟声等。 16. 萧辰:萧条的季节。 17. 鶗鴂:杜鹃鸟,春末夏初时鸣叫。 18. 蕙草: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春季开花,花色淡紫或白。 19. 陈:衰败。 20. 远行客:离家在外的人。
刘贺_7367
去完善
赏析
《暮秋山行》是一首描绘秋日山中行走所见景象的诗歌,语言清新,画面生动,充满了丰富的自然与人文气息。 诗人在开篇便以“疲马卧长坂,夕阳下通津”描绘出一幅荒凉而宁静的山野图景,通过疲惫的马和落下的夕阳表现出山中的寂寥与孤独。接下来的诗句“山风吹空林,飒飒如有人”则转用风声作为情感的寄托,使读者感受到山中似乎有人在侧的情感共鸣。 第三联“苍旻霁凉雨,石路无飞尘”描写了山间秋雨后的景色,虽然并未直接表达情感,但通过对环境的描绘已经营造出一种幽深静寂的氛围。到了第五句诗人又用“千念集暮节,万籁悲萧辰”进一步渲染气氛,使得整首诗的情感愈发深沉。 诗的后半部分,以“鶗鴂昨夜鸣,蕙草色已陈”引出自然的变化以及时间的流逝,同时引申出离别的思绪,与前面的情景形成呼应,让全诗的意境更加丰满。最后,以“况在远行客,自然多苦辛”作为收尾,不仅道出了自己身处远方的艰辛,同时也为整首诗平添了一丝淡淡的忧伤。
刘贺_7367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暮秋山行》是唐代著名诗人岑参的一首描绘深秋时节山中景色的诗篇。此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公元755年左右,此时正值唐朝中期,安史之乱尚未平息。 在这期间,岑参的人生经历丰富。他曾三次赴西北边疆从军,担任过幕府判官等职位,对边塞生活有着深刻的体验。这使得他的诗歌具有浓厚的边塞风情和军旅生活色彩。他的作品以描写边塞风光、抒发戍边壮志为主要内容,具有鲜明的历史感和时代特色。 这一时期的背景知识如下:唐朝自唐玄宗天宝年间起,由于政治腐败、边疆防线松弛等原因,不断受到外敌侵扰。安史之乱爆发于755年,使得唐朝国力大损,民生疾苦。然而,这也促使了诗歌艺术的繁荣发展,许多诗人投身军旅,以诗歌描绘战乱中的国家和民族精神。岑参的《暮秋山行》正是这一时期作品的代表之一,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国家的忠诚。
刘贺_7367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