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观新历 其二
龙蛇蛰久待春雷,鸿雁图南去却回。
山国不惊时节改,九天新赐历书来。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龙和蛇在地下静静等待春天的雷声唤醒,大雁往南飞后又回到北方。山村中的居民并不在意季节的变化,天神在九重天上为我们送来了新的历书。
去完善
释义
1. "龙蛇蛰久待春雷":"蛰",指的是冬眠或隐藏;"春雷",喻指春天的到来。这句意思是龙蛇在冬天深藏等待春天来临。
2. "鸿雁图南去却回":"图南",指朝向南方飞行;"去却回",表示离开又回来。这句描写鸿雁向南方飞去然后又返回的场景。
3. "山国不惊时节改":"山国",指多山地区;"不惊",表示不觉得意外。这句是说生活在山区的人对季节更替已司空见惯。
4. "九天新赐历书来":"九天",泛指天空;"新赐",即新的赐予;"历书",古代用于记录年、月、日、节气等的书籍。这句是说天空给人间带来了新的历书。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自然界的龙蛇、鸿雁为喻,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与期待。在首句中,“龙蛇蛰久待春雷”象征着国家在经历了漫长的沉寂之后,期待着新的契机以实现繁荣复兴。而第二句的“鸿雁图南去却回”则寓意着诗人在探索前行道路时虽有波折但终将找到正确的方向。
接下来的“山国不惊时节改”,通过描述山国在季节更替中的平静,展现出诗人对国家稳定的信心。最后一句的“九天新赐历书来”,则暗示了国家将接受新的指导思想,从而实现繁荣和发展。整首诗充满了对未来的期望和坚定信念,表达了诗人希望国家在新的历史时期里能够焕发新生的愿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和观新历 其二》是北宋诗人韦骧于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创作的组诗作品。这组诗作是对当时朝廷颁布的新历法的歌咏之作。这个时期正是北宋王朝政治相对稳定的时期,但也存在着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在学术上,这一时期以苏轼、苏辙为代表的文人墨客活跃于文坛,推动了诗词文化的繁荣发展。
作为诗人的韦骧,他在元丰五年时已经步入了人生的晚年阶段。此时的他,虽已在官场上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人脉,但依然未能获得足够的重视和提拔。这种人生际遇可能促使他对新历法的观察更为细致和深入,从而使他创作出了一系列富有哲理的诗歌作品。
另一方面,北宋时期,科学技术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果,特别是天文学领域,由于朝廷对天文观测的重视,当时的天文观测技术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新历法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它反映了当时人们对时间和宇宙的理解和探索。这也为韦骧提供了创作灵感,使他得以用诗歌的形式来表达对这一领域的思考和感悟。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