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晓行
茅舍乱鸡声,疎林淡见星。
霜轻留草绿,雾暗失山青。
踪迹去来燕,交游聚散萍。
浮生原是客,不必恨飘零。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茅草屋中传来阵阵鸡鸣,疏朗树林中隐约可见星星闪烁。
薄霜轻落,给绿草留下痕迹,雾气昏暗,遮住了青山的秀丽。
燕子飞来飞去寻觅踪迹,浮萍在水中相交又分散。
人生原本如同过客,何必为了漂泊不定而痛心疾首。
去完善
释义
1. 真山民:元代诗人,真实姓名和生平事迹均无详细记载,以“真山民”作为笔名,此首《临江晓行》为其代表作之一。
2. 茅舍:用茅草搭建的简陋房屋。
3. 乱鸡声:指清晨时分,鸡鸣之声此起彼伏。
4. 疎林:稀疏的树林。
5. 淡见星:在朦胧的晨光中依稀可见星星闪烁。
6. 霜轻:轻微的霜冻。
7. 留草绿:霜降较轻,没有将草地完全覆盖,故称“留草绿”。
8. 雾暗:浓雾弥漫,使远处的景物变得模糊不清。
9. 山青:形容山脉的绿色植被。
10. 踪迹:指行踪、轨迹。
11. 去来燕:比喻生活中来来往往的人们,借用燕子迁徙的意象。
12. 交游:指朋友间的交往。
13. 聚散萍:比喻人生的离合无常,借用浮萍随水漂泊的意象。
14. 浮生:指短暂的人生。
15. 原是客:意为自己原本就是生活中的过客,表达一种超脱的人生态度。
16. 不必恨飘零:意为没有必要为生活的飘泊不定而感到悲伤。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描绘了诗人临江晓行的所见所感。首联“茅舍乱鸡声,踈林淡见星”描述了清晨的农家场景,鸡鸣声中夹杂着茅舍,稀疏的树林在晨雾中若隐若现。颔联“霜轻留草绿,雾暗失山青”通过霜和雾的渲染,展现了自然界的清新与朦胧之美。颈联“踪迹去来燕,交游聚散萍”则表达了人生无常,友谊易逝的道理。尾联“浮生原是客,不必恨飘零”更进一层,告诉人们应坦然面对生活中的离别与漂泊。整首诗从景到情,充满了哲理意味,展现了诗人深厚的艺术功底和对生活的深刻理解。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临江晓行》是南宋诗人真山民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清晨时分漫步江边时的所见所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创作这首诗歌时,真山民正处于南宋晚期,这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由于金人的入侵,中原地区战火纷飞,百姓生活困苦。然而,真山民却能在这个时代找到内心的平静,通过诗歌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
真山民的人生际遇颇具传奇色彩。他本名姚镛,字希声,号真山民,是南宋末年的一位著名文人。他在年少时就才华横溢,科举考试中屡获佳绩。然而,在仕途上却并不如意,曾一度被贬谪。尽管如此,他仍然坚持自己的信仰和追求,以诗歌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和对时代的忧虑。
在南宋晚期,社会政治环境十分复杂。朝廷内部斗争激烈,外有金人侵扰,国家形势岌岌可危。在这样的背景下,真山民选择隐居山林,过上与世无争的生活。他的诗歌作品,往往流露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敬仰之情。
总之,《临江晓行》这首诗歌是在南宋晚期的特定历史背景下创作的。真山民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的向往。尽管身处乱世,他仍然能够保持内心的平静,这也是他作品的魅力所在。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