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赠天台石桥京行人
无心曾看石桥云,有耳曾听石桥水。
俗尘未尽难重留,饭麻才竟归心起。
自从一别五春风,梦绕桥庵西复东。
雀噪亭前听茶鼓,蛇蟠砌外护瓜丛。
更忆依人两乌鹊,朝朝飞下映真阁。
树鹅土菌恣登盘,林麓素无虫兽恶。
江湖迢递皆畏途,谁知世上有华胥。
五百开士去虽久,犹余一老能清癯。
几年胁背不著席,栋宇增新间金碧。
风月忽寄盈尺书,约我重来共晨夕。
恨不速驾鸺鹠皮,屈伸臂项款山扉。
相逢定作解垢衣,水边石上同茹芝。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无意看过石桥上的流云,也曾聆听过桥下溪水潺潺。
尘世的纷扰还未完全消散,难以再次驻足停留。当一切尘埃落定,内心的向往又开始萌发。
自那次离别已经过去了五个春天,梦中萦绕着桥边的庙宇和那来来回回的路。
在亭子前听到煮茶的响声,又见蛇盘踞在石头外面守护着瓜果藤蔓。
更记得那对相伴的喜鹊,每天清晨都飞下来停留在真阁。
树林里的鹅和蘑菇尽可以成为盘中餐,林子里也没有害虫猛兽。
虽然江湖路途遥远且充满险阻,但谁又能想到这世上真的存在一个美丽的梦境呢?
虽然曾经的五百僧人已经离开很久,但仍然有一位老人在这里保持清瘦。
多年来未曾安稳地睡过一觉,如今房屋已修缮一新,金碧辉煌。
突然收到了那封信,信中提到美丽的风月和邀约我再访的日子。
遗憾没有立刻动身,如果骑着那猫头鹰皮做的车,就能轻易地来到山门前。
相逢时我们必定会穿上洗净尘垢的衣裳,一起在河边的石头上采集灵芝。
去完善
释义
1. 无心:指没有心事。
2. 石桥云:指石桥的美景。
3. 有耳:指听到石桥水的声音。
4. 饭麻:吃饭的意思,这里的“麻”是方言词汇。
5. 五春风:五年的春风。
6. 桥庵:石桥附近的庵堂。
7. 雀噪亭前:亭子前的麻雀叫声。
8. 茶鼓:泡茶时敲击的鼓声。
9. 蛇蟠砌外:蛇在台阶外盘旋。
10. 乌鹊:乌鸦和喜鹊。
11. 映真阁:某个阁楼的名称。
12. 树鹅土菌:指美味的菜肴。
13. 林麓:山林的边缘。
14. 华胥:神话中的国度。
15. 开士:僧人。
16. 清癯:瘦削。
17. 不著席:形容坐立不安。
18. 金碧:金色的装饰和碧绿的树叶。
19. 风月和盈尺书:指美好的风光和自己写的信。
20. 晨夕:朝夕相处的时光。
21. 鸺鹠皮:鸟皮制作的弓箭。
22. 山扉:山间的门户。
23. 解垢衣:解除烦恼的衣服。
24. 茹芝:吃灵芝草。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表达游子思乡的诗歌,诗人在开篇就回忆起了故乡的石桥、水流等风景,通过梦境和现实场景的交替描绘,展示了故乡的美景和恬静的生活。诗人表达了对故乡美景的热爱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在诗歌的后半部分,诗人描述了自己在外漂泊的艰辛和远离家乡的无助,同时也表达对故乡生活的向往和期待。全诗语言优美,情感真挚,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深厚的感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歌《寄赠天台石桥京行人》是南宋诗人李吕所作。李吕生活在公元12世纪初的宋朝,这是一段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时期。他的一生,正是南宋政治腐化、民生凋敝的历史阶段。尽管身逢乱世,李吕依然坚守自己的信仰和追求,决心将自己的才华用于国家事业,以实现文人的理想。
在诗中,李吕描绘了天台山的壮丽景色,赞美了天台石桥的精湛技艺,同时也表达了对友人在京城生活的关切。这种关切不仅仅是对友人的关注,更是对国家的忧虑和对时代命运的深深同情。李吕在这首诗中表现出的对国家前途的关注和担忧,正反映了那个时期知识分子普遍的社会责任感。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