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中候马
紫陌归鞍后,端门午鼓余。
铜池衔落景,铁擿掩残书。
水远沟声细,花闲壁影疏。
去驺呼已远,自笑守应庐。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经过城市间的漫游之后,我重新跨上了马鞍;在端正的大门听过了正午的击鼓之声。
铜制的池塘仿佛映照着落日的余晖,铁制的针却掩盖了曾经读过的书籍。
远处的水声渐渐变得细小,花儿在寂静中显得格外疏落。
离别的随从们已经走远了,只剩下自己笑着面对这孤独的世界。
去完善
释义
1. 紫陌:指京城郊外的道路。
2. 归鞍:意指结束旅程归来。
3. 端门:皇宫的正门。
4. 午鼓:古代报时的一种方法,也叫“更鼓”,通常在正午敲响。
5. 铜池:即金铜仙人承露盘,汉武帝在长安建章宫所置,后被魏明帝迁移至洛阳,见于《文选·杨慎〈黄山谷题跋尾〉》。
6. 铁擿:即铁棒。唐代杜甫的《月夜忆舍弟》有“戍楼望断是江陵”之句,宋人因铁棒担泥填塞城墙洞口,诗人寄铁棒与戍楼,改“戍楼”为“铁擿”。
7. 残书:指散乱无章的书籍。
8. 水远:水流遥远的地方。
9. 沟声:流水声。
10. 花闲:鲜花盛开之地。
11. 壁影:墙壁上的影子。
12. 去驺呼已远:此处指的是送别的人已经远离。
13. 自笑守应庐:自己觉得应该守住这个地方,发出会心的微笑。
去完善
赏析
《馆中候马》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等待马匹时的所见所闻与心境。首联“紫陌归鞍后,端门午鼓余”通过描述马匹归来后的场景,以及午鼓的回响,展现出了时间流逝和环境的喧闹;颔联“铜池衔落景,铁擿掩残书”则描绘了诗人在等待过程中的观察——水池映照着夕阳,而铁质的读书用具掩盖了书籍的痕迹,暗示了时光的流逝、人世的变迁;颈联“水远沟声细,花闲壁影疏”以远景和近景相互搭配,展现了诗人当时宁静的心境和对自然的欣赏;尾联“去驺呼已远,自笑守应庐”则借诗人自己的感叹收尾,虽然等待着马匹的到来,但他似乎更享受这份宁静的时刻,对自己的坚守有着一份自嘲式的满足。整首诗从描绘环境到传达心境,层次分明,为读者展现出一幅宁静而充满诗意的画面。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馆中候马》是北宋著名诗人胡宿创作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可以追溯到公元10世纪末至11世纪初的北宋时期。在这个时期,宋真宗赵恒在位,北宋政权相对稳定,经济和文化发展较为繁荣。
在人生际遇方面,胡宿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勤奋好学,才华横溢。他曾担任翰林学士、尚书郎等要职,但因不满朝政腐败,晚年辞官归隐,寄情山水。在这段时间里,他写下了许多描绘自然风光、表达个人情感的诗歌,《馆中候马》就是其中的一首。
在时代背景方面,北宋时期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都相对繁荣的时期。朝廷推行科举制度,选拔人才,推动了文学艺术的蓬勃发展。同时,由于北方边疆的战事频繁,马匹成为军队的重要物资,因此朝廷对马匹的需求量很大。在这种背景下,胡宿在《馆中候马》一诗中,通过对马匹的描述,表达了对国家强盛的期盼和忧患意识的体现。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