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感化寺昙兴上人山院
不远灞陵边,安居向十年。
入门穿竹径,留客听山泉。
鸟啭深林里,心闲落照前。
浮名竟何益,从此愿栖禅。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远离繁华的灞陵地带,我在那里安静地住了十年。走进家门穿过竹林小径,款待客人聆听山间清泉。鸟儿在树林深处欢唱,我在夕阳余晖下尽享宁静。虚名到底有何益处?从今以后,我愿意过上隐居参禅的生活。

去完善
释义
1. 灞陵:古邑名,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
2. 向:将近。
3. 鸟啭:鸟儿鸣叫。
4. 心闲:心境悠闲。
5. 落照:夕阳的余晖。
6. 浮名:虚名。
7. 竟何益:究竟有什么好处。
8. 从此:从这一刻起。
9. 栖禅:指寄居寺庙专心修禅。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隐居生活的五言诗。诗人以简洁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宁静祥和的画卷,令人神往。开篇两句“不远灞陵边,安居向十年”,描述了诗人所处的环境——离喧嚣的都市不远的山林之中,他在此已经居住了近十年。接下来的“入门穿竹径,留客听山泉”则具体描绘了山院的景象:一条幽深的竹林小径通向山院深处,泉水从山间流淌而出,发出悦耳的声响。诗人与友人相邀在山院里倾听这自然的乐章,感受与世无争的生活。
“鸟啭深林里,心闲落照前”进一步描绘出山院的宁静之美:鸟儿在树林中欢快地歌唱,夕阳西下,天边的霞光映照在这如诗如画的山谷之间。最后两句“浮名竟何益,从此愿栖禅”,诗人表达了对自己名利地位的不满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希望从此过上安静、自然的生活,追求心灵的安宁与满足。整首诗语言朴实,意境优美,展现了诗人对山水田园生活的热爱和超脱世俗纷扰的精神追求。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古诗《游感化寺昙兴上人山院》出自唐代著名诗人裴迪之手。公元758年前后,长安遭遇了安史之乱,政局动荡,民生疾苦,裴迪的个人经历也颇为坎坷。他曾为当朝名士王之涣的门客,然而安史之乱爆发,王之涣战死沙场,裴迪的人生轨迹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这段时间内,大唐江山不再繁盛,昔日繁花似锦的宫廷、街巷也变得破败不堪。裴迪亲眼目睹了战争的残酷,深深体会到了人民生活的不易。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裴迪开始寻求心灵的慰藉,寄情于山水之间,通过诗歌表达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游感化寺昙兴上人山院》这首诗便是他在这一时期创作的。诗中描绘了游览寺院时所见的美景,表达了诗人对宁静致远的向往以及对世俗纷扰的厌倦。通过与昙兴上人的交流,诗人找到了精神的寄托,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