辋川集二十首·木兰柴
苍苍落日时,鸟声乱溪水。
缘溪路转深,幽兴何时已。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夕阳即将落下的时刻,天空呈现出苍茫的景象。鸟儿在溪水中欢快地嬉戏,发出阵阵清脆的叫声,让平静的小溪显得格外生动。沿着溪流,道路渐渐变得幽深。这样的情境,让人心生无尽的感慨,不知何时才能抒尽满怀的兴致与感叹。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辋川:地名,位于陕西省蓝田县南的秦岭山中。
2. 裴迪:唐朝诗人,与王维交往甚密,两人共同描绘了辋川美景。
3. 木兰柴:辋川中的一个地方,因野生木兰花而闻名。
4. 苍苍:灰白色或苍白的颜色。
5. 落日:夕阳。
6. 鸟声:指鸟儿的鸣叫声。
7. 乱溪水:形容溪水声杂乱。
8. 缘溪:沿着溪流。
9. 路转深:道路变得深邃。
10. 幽兴:深沉的兴致。
11. 何时已:何时才能停止。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以清幽的景色为背景,展现出诗人孤寂的心境。首句“苍苍落日时”描绘了夕阳西下、天空苍茫的景象,给人以宁静之感;接着的“鸟声乱溪水”则让画面变得生动起来,鸟儿的啼鸣与溪水的流动交织在一起,仿佛在诉说着生活的美好。然而,这种美好的景象并没有给诗人带来内心的慰藉,反而让他陷入了更深的沉思。
在接下来的两句中,诗人表达了他的孤独和无奈。沿着溪水蜿蜒前行,道路逐渐变得深邃,似乎在暗示着诗人内心的困惑和迷茫。他渴望在这静谧的环境中寻找心灵的慰藉,但却始终无法摆脱那无尽的思绪。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的景色,展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传达出他对生活深深的感慨和对未来的期许。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辋川集二十首·木兰柴》是唐代诗人裴迪的一首描绘自然风光的诗歌。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为唐玄宗天宝年间(742-756年)。在这段时间里,裴迪的生活经历丰富,他曾随从著名诗人王维游历山水,在辋川一带共同创作了一系列描绘自然景色的诗歌。此外,裴迪还与王维一起过着隐逸的生活,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自由。
在这个时期,唐朝的社会相对繁荣,唐玄宗统治下的国家政治稳定,经济发达。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封建官僚体制逐渐暴露出诸多问题,如土地兼并严重、贫富差距加大等。这些都给当时的文人墨客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他们纷纷远离尘嚣,向往田园生活,寻求心灵的慰藉。在这样的背景下,裴迪和王维共同创作了这一系列描绘辋川风光的诗歌,表达他们对自然和人生的感悟。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