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塔寺陆羽茶泉
竟陵西塔寺,踪迹尚空虚。不独支公住,曾经陆羽居。
草堂荒产蛤,茶井冷生鱼。一汲清泠水,高风味有馀。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遥远的竟陵西边有一座塔寺,尽管它的历史遗迹已经消散在空中。这里不仅是曾经的僧侣所居住的地方,也是陆羽曾经暂居之地。周围的田野生长着各种杂草,旁边的井水中偶尔会游过一些冷水鱼。当你品尝这来自深井的清水时,你会感受到它的高雅韵味和丰富的底蕴。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竟陵:即今湖北省天门市。
2. 西塔寺:位于今湖北省天门市西北的西塔寺村。
3. 支公:指南朝时名僧支遁。他曾在竟陵西塔寺居住。
4. 陆羽:唐代著名文人,被誉为“茶圣”。他曾居住在西塔寺。
5. 草堂荒产蛤:指草堂荒废,蛤蜊繁殖。
6. 茶井冷生鱼:指茶井水温低,适宜鱼类生存。
7. 清泠:清凉、清澈。

去完善
赏析
《西塔寺陆羽茶泉》是唐朝诗人裴迪的作品。诗中描绘了竟陵西塔寺的荒凉景象,提到了此处曾是支公和陆羽居住的地方。这两句看似随意的诗句,实则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底蕴。通过这寥寥几笔,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于古代文化的敬仰之情。
接下来的两句“草堂荒产蛤,茶井冷生鱼”则进一步描绘了寺庙的破败景象。然而,尽管此处已经荒废,但仍然有一种高雅的风味留存下来。这种感觉在最后一句中得到体现——“一汲清泠水,高风味有馀”。这句诗意味着,尽管环境荒芜,但这里的水依然清冽甘甜,依然保留着那份高洁的味道。
整首诗以物寄情,通过对西塔寺环境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于古代文化遗迹的怀念与尊重,同时也传达了一种超脱世俗纷扰、保持内心纯净的高尚情操。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西塔寺陆羽茶泉》是唐代诗人裴迪所创作的一首描绘茶泉的诗篇。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8世纪,即唐朝中期。
在这段时间里,中国茶文化逐渐兴起,尤其是在文人雅士之间。陆羽是唐代著名的茶文化大师,他撰写了《茶经》一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西塔寺则是当时的一处佛教寺庙,也是品茶、论道的好去处。
裴迪作为一名文人墨客,对茶文化有着深厚的喜爱。他的生活际遇与当时的时代背景密切相关。在安史之乱后,大唐盛世逐渐走向衰落,许多文人开始转向茶道,寻求心灵的慰藉。因此,裴迪来到西塔寺,寻得一处宁静之地,以诗歌的形式记录了品茗的愉悦时光。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