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兴国令徐师回殿丞
报政方山下,分携赣水滨。
人蒙百里惠,花见四年春。
亲志乐戏彩,家声高缙绅。
还期逢庆节,慈宴拱严宸。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政坛上树立自己的名声,与你在山水间共同分享成功喜悦。我们手挽着手,跨过了赣水的岸边。一路走来,得到你我的关照,宛如春天的花朵盛开,生命的活力扑面而来。你的孝顺精神,以及崇高的家族声誉都令人敬仰。希望下次我们的节日相遇时,能在你的家中共享美馔佳肴,互相尊敬、庆祝。
去完善
释义
1. 报政:指官员向皇帝报告任职期间的情况。
2. 方山:位于今南京市,本名方圆山,因四面方正得名。
3. 分携:分别,分手。
4. 赣水:即江西赣江。
5. 花见四年春:此处“花见”意指花开,这句话意味着徐师回了任四年的春天。
6. 亲志:父母的愿望。
7. 戏彩:指父母逗孩子玩。
8. 家声:家族的名声。
9. 高缙绅:地位显赫的意思,“缙绅”原意是指官宦世家子弟,这里借指地位显贵。
10. 还期:预期回归的日子。
11. 庆节:节日喜庆。
12. 慈宴:对母亲的敬称。
13. 拱严宸:表示尊敬的态度,"严宸"指君主所在之处。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赵抃写给兴国县令徐师的送别诗。诗歌表达的是对朋友的赞扬和祝福。前两句“报政方山下,分携赣水滨”描述了在江西的地理环境中,友人完成任务即将离开的场景,点明送别地点和时间。接下来的“人蒙百里惠,花见四年春”则赞美了徐师四年任期内取得的成果和带给当地百姓的福祉。接着的四句,“亲志乐戏彩,家声高缙绅。还期逢庆节,慈宴拱严宸。”表达了诗人希望友人在归家团圆时能获得荣耀和尊敬,并期待再次相聚的美好时光。全诗寄寓了对友人的敬仰与祝愿之情,词藻华丽,情感真挚。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送兴国令徐师回殿丞》是北宋诗人赵抃在公元1050年左右创作的。
在这个时期,赵抃担任参知政事(副宰相)一职,是朝廷的重要官员。他的政治生涯始于仁宗时期,并在当时的政治氛围中以刚正不阿、直言敢谏而著称。他提倡廉洁奉公,严厉打击贪污腐败,为百姓谋福祉,赢得了广泛的声誉和尊重。
在这一时期,北宋王朝正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即仁宗盛世。此时,国家政治稳健,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对外关系和谐。然而,尽管表面上国泰民安,但实际上社会矛盾和问题依然存在。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赵抃主张改革,整顿吏治,加强法制建设,保障民生,这些观念在这首诗中也得到了体现。
诗中的“徐师回殿丞”是赵抃的一位友人,他被任命为兴国县的县令。在送别这位友人时,赵抃感慨万分,将自身对于国家治理的理念和对友情的珍视融入诗篇之中。他以诚挚的情感,表达了对友人投身国家治理的期许和支持,同时也寄托了自己对国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