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颂五首 其三
一即三,三即一,碧眼胡僧数不出。
少林面壁九年,大似抱赃叫屈。
屈屈,黄檗树头,讨甚木蜜。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一元化三,三元素一,蓝眼睛的外国僧人算不清。
在少林寺面向墙壁沉思九年,就像抱着证据喊冤。
委屈啊,黄柏树上,哪有蜂蜜可取?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偈颂:即佛教中的禅诗或四句诗歌,用于表现佛家的哲理或传授禅宗的心法。
2. 释了悟:即禅宗的僧人,"了悟"是他的法号。
3. 一即三,三即一:这是佛教的一种哲学观念,强调事物的一体性和多元性之间的相互关联。
4. 碧眼胡僧:这里指的是西域来的僧人,因为西方人的眼睛是蓝色的,所以称为"碧眼"。
5. 少林面壁九年:这是指达摩祖师的故事,他到中土传扬禅宗佛法,后来到了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修习禅定。
6. 大似抱赃叫屈:形容达摩在修行过程中坚守信念,不畏艰难。
7. 屈屈,黄檗树头,讨甚木蜜:黄檗是一种树木,这里是指黄檗树的果实,即木蜜。这句诗的意思是黄檗树上的木蜜,不必去讨要,自然会有。这也是一种禅宗的哲理,比喻人们应该顺其自然,不要过于强求。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关于禅宗修行和觉悟的诗词,诗中通过形象的比喻,表达了禅宗修行的精髓和意境。
“一即三,三即一,碧眼胡僧数不出”这一句,以一和三的关系为喻,阐述了佛教中的不二法门思想。一即三,意味着万事万物都在相互关联中显现;三即一,意味着一切现象最终都归结于同一本源。碧眼胡僧数不出,意指这种深奥的道理连学识渊博的高僧也无法尽述。
“少林面壁九年,大似抱赃叫屈”这一句,用达摩祖师在少林寺面壁九年的典故,象征修行者在追求觉悟的道路上需要长时间的磨砺和坚持。抱赃叫屈,表示即使忍受冤屈,也要坚守真理,表现了对信仰的执着和坚定。
“屈屈,黄檗树头,讨甚木蜜”这一句,进一步强调修行的艰难和曲折。屈屈,形容道路漫长而艰辛;黄檗树头,指代黄檗禅师,他曾说:“沿流不止问如何?真照无边说似他。离相离名人不禀,吹毛用了急须磨。”意思是说,修行者要沿着烦恼的河流不断前行,寻求真谛;讨甚木蜜,则是表达求取菩提之道犹如寻找树上的木蜜一样不易,需付出努力和时间。
整首诗通过对禅宗修行的描绘,传达出作者对佛教精神的深刻理解和对修行的坚定信念。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偈颂五首 其三》是南宋诗人释了悟的一首山水诗。这首诗创作于1178年,正值南宋时期,此时江山社稷受到金人入侵的困扰,但民间百姓生活仍然较为安闲。
释了悟,本名林逋,自幼聪颖好学,早年在应试科举中屡试不第,后遁入空门,潜心研究佛法。他在佛门中的修为颇深,在诗歌方面也独树一帜,以描绘自然风光见长。他曾在江南各地云游,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探讨诗歌和佛学,这也为他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素材。
这首诗《偈颂五首 其三》是释了悟在游览江南山水时所作。诗中以“石桥流水”、“柳絮随风”等自然景物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这一时期的释了悟已经摆脱了世俗的烦恼,开始在佛教世界中寻求心灵的解脱。他的诗歌充满了哲理,既有对生活的热情,也有对人生的思考。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