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僧宿道者院
携文过水宿,拂席四廊尘。
坠果敲楼瓦,高萤暎鹤身。
点灯吹叶火,谈佛悟山人。
尽有栖霞志,好谋三教邻。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携带诗文游历水边住宿之地,拂去坐席周围的尘埃。
果实坠落敲打楼顶的瓦片,高高的萤火虫照亮了白鹤的身体。
点燃灯火,吹熄落叶上的火焰,谈论佛法,让山中的隐士有所感悟。
都有隐居山林的愿望,希望与儒释道三家为邻。
去完善
释义
1. 携文:携带文章或文学。这里指带着作品拜访他人。
2. 水宿:在水边住宿。这里指诗人在旅途中借宿在寺庙。
3. 拂席:拂去座位上的尘土。
4. 四廊:四面走廊,这里指寺庙中的走廊。
5. 坠果:掉落的果实。
6. 敲楼瓦:果实落到楼房的瓦片上发出的声音。
7. 高萤:高处的萤火虫。
8. 暎鹤身:映照在仙鹤的身上。
9. 点灯:点燃油灯或烛光。
10. 吹叶火:用叶子吹火。
11. 谈佛:谈论佛教的相关知识。
12. 悟山人:领悟山中学问的人,即僧人。
13. 栖霞志:栖霞山的意志,栖霞山位于南京市,是中国著名的佛教圣地。
14. 三教邻:与儒释道三家亲近。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洞的作品,描述了与僧人共度一夜的情景。诗中表达了诗人对佛教的感悟和对人生的思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同僧宿道者院》是唐代诗人李洞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描绘了作者与僧人在道者院共度一夜的场景,表达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佛教信仰的虔诚。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和作者在这一时期的人生际遇。这首诗大约创作于唐代晚期,也就是公元850年至900年间。在这个时期,唐朝正处于动荡不安的状态,政治腐败、战争频繁,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许多知识分子选择了隐逸的生活,以求远离世俗纷扰。
李洞作为一位在官场不得意的文人,他的人生经历充满了曲折和坎坷。他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始终未能取得功名。这使得他对官场的腐朽和黑暗产生了强烈的反感,转而投身于诗歌创作和佛教信仰。在这一时期,他与僧人结为好友,共同探讨佛法,追求心灵的安宁。
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一下与作者有关的同时间段时代背景知识。在唐代晚期,佛教在中国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宗教。许多文人和士大夫都喜欢与僧人交往,探讨佛学道理,寻求精神上的慰藉。此外,唐朝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也为佛教的传播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综上所述,《同僧宿道者院》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唐代晚期的动荡局势,作者李洞在这一时期的人生际遇以及他与僧人交往的时代背景。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这首诗的独特韵味和深刻内涵。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