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石钟山记

标题包含
石钟山记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暮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他是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词人,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出生于四川眉州眉山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父亲苏洵是著名的...查看更多
陈逸慧
去完善

译文
《水经》记载:彭蠡湖的入口有座石钟山。郦道元认为此山下临深渊,微风涌动波浪,水石拍击,声音犹如钟声洪亮。这种说法,人们常常质疑。今天把钟磬放到水中,即使大风浪也不能让它发声,更何况石头呢!到了唐代,李渤第一次探访了它的遗迹,在潭边找到了两块石头,敲击它们,南面的声音低沉模糊,北面的声音清脆悠扬,停止击打,回响仍持续一段时间。李渤以为自己找到答案了。但我仍然对此表示怀疑。凡是能发出铿然之声的石头,哪里都有,但唯独这座山以钟为名,为什么呢?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日,我从齐安出发,乘船去临汝,大儿子迈要去饶州的德兴县担任县尉,我送他到湖口,因而有机会亲眼目睹这座被称为石钟的山。寺里的和尚让一个小童拿着斧头,在乱石中挑选一两块来敲打,发出硿硿的声音。我当然只是笑笑并不相信。到了晚上,月光明亮,我和迈独自乘小船来到悬崖之下。巨大的岩石直立着,高约千尺,形状如同猛兽和奇鬼,令人毛骨悚然;山上的鹰隼,听到人的声音也会受到惊吓,振翅飞向云霄;还有在谷中像老人咳嗽并笑着的声音,有人说这是鹳鹤的叫声。我正心惊胆颤想要回去时,突然水面传来巨大的响声,像钟声一样连绵不绝。船夫非常惊恐。仔细一看,原来山下都是石穴和裂缝,不知道深浅,微小的波纹进入其中,才产生这样的声音。船转回到两山之间,快要进入港口的时候,一块大石头横亘在河中央,可以供一百人坐下,中间有许多洞穴,与风和水的相互吞吐有关,产生了沉闷的撞击声,与刚才听到的钟声相呼应,就像交响乐一样。于是笑着对迈说:“你知道吗?刚才那‘噌吰’的声音,就是周景王的‘无射’钟;现在的‘窾坎镗鞳’声,是魏庄子的歌钟。古人没有欺骗我们啊!” 如果没有亲自看到、亲耳听到,就凭主观想象判断事物的存在与否,这样合适吗?郦道元的所见所闻,大概和我一样吧。
陈逸慧
去完善
释义
1. 彭蠡之口:即鄱阳湖的入口。 2. 郦元:即郦道元,北魏时著名的地理学家。 3. 李渤:唐朝时期的人,曾做过浔阳令。 4. 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 5. 齐安:旧县名,在江西省南昌市东南,古时的临川。 6. 舟行:乘船出行。 7. 适:去,往。 8. 饶:古地区名,在今江西省鄱阳县一带。 9. 德兴尉:德兴县的地方长官。 10. 湖口:地名,在江西省北部,靠近长江。 11. 寺僧:寺庙里的僧人。 12. 小童:未成年的男仆。 13. 斧:一种用于砍削的工具。 14. 硿硿:象声词,形容敲击石头发出的沉闷声音。 15. 山鸟:栖息在山中的鸟类,这里指鹰隼之类的猛禽。 16. 磔磔:象声词,形容尖锐的声音。 17. 鹳鹤:鸟名,形似鹤,羽毛为灰白色,喙较长,能捕鱼。 18. 微波:细微的水波。 19. 涵澹:波动起伏的样子。 20. 澎湃:波浪汹涌激荡。 21. 空中:悬在半空中。 22. 多窍:有许多孔洞。 23. 风水:指风和水的力量。 24. 吞吐:此处指水流进出石穴时产生的冲撞现象。 25. 窾坎镗鞳:象声词,形容钟声或撞击声。 26. 周景王:春秋时期周国的国君。 27. 无射:古代的一种钟。 28. 魏庄子:当指魏庄公,古代魏国的国君。 29. 歌钟:古代一种特殊的乐器。 30. 臆断:仅凭个人想象判断。
陈逸慧
去完善
赏析
苏东坡的《石钟山记》是一篇借实地考察来探讨自然现象和古人记载之间差异的作品,通过实践检验真理,纠正了前人一些错误的认知。 文章首先引述《水经》中对石钟山的描述,郦道元认为石钟山得名是因为其位于彭蠡之口,水深石激,声音洪亮如同钟声。但作者对此表示怀疑,并举例反驳。然后提到唐代的李渤在探访石钟山时发现了双石,叩击它们能发出不同的声音,但他仍认为这就是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苏轼对此也表示质疑,他亲自去石钟山考察,发现石头敲击都能发声,这并不能作为石钟山命名的依据。 到了夜间,苏轼带长子乘船到绝壁之下,实地探寻石钟山名称的来源。他发现山下的石洞中有微波荡漾,声音如同钟鼓。同时,山上的鹳鹤受到惊动飞起,声音震彻云霄。这些声音与水流冲击石穴的声音相互交织,形成了石钟山特有的音响效果。苏轼恍然大悟,原来所谓的“石钟”并非指某一块特殊的石头,而是由众多岩石和水声共同构成的声响景观。 最后,苏轼以周景王的无射钟和魏庄子的歌钟为例,指出古代记载往往失真,要认识事物真相,必须亲身经历,而非仅凭耳闻目见作出判断。这篇散文富有趣味性和启发性,展示了苏轼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态度。
陈逸慧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石钟山记》是北宋文学家苏轼于元丰二年(1079年)贬谪黄州期间创作的散文。在这一年里,苏轼因“乌台诗案”遭陷害,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政治上受到打压,人生陷入低谷。然而,正是在这一时期,苏轼开始更加深入地反思和探寻人生的真谛,创作出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作品。 与此同时,北宋年间社会矛盾尖锐,政治斗争激烈。王安石变法引发了新党与旧党的长期对立,导致朝政腐败、民生疾苦。苏轼虽然对变法有一定的认识和支持,但他强烈反对党派之争和盲目排斥异见的狭隘观念,因此成为了新旧两党争斗的牺牲品。而《石钟山记》则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通过实地考察和严谨思考,揭示真理的过程,体现了苏轼坚持独立思考的精神风貌。
陈逸慧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