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题朱虞卿自懒

标题包含
题朱虞卿自懒
天不与吾山水幽,却于何处小藏修。 清风吾有术堪召,俗物自无机可投。 朝市眼为方册制,利名心与曲国畴。 令尹功成民所祝,双凫归路在三丘。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曾丰(1036-1107),字幼度,号知稼翁,江西南丰人。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巩之弟。 曾丰自幼聪颖过人,勤奋好学,年轻时便以文才著称。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中进士,历任...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天空并没有给我这山水间的宁静,我又该去哪里进行修身养性呢? 我能运用自己的智慧呼唤清风徐来,而那些世俗的东西则没有机会出现在我眼前。 纷扰的都市在我眼中只是书页的印刷,那些追求名利的心只不过是乐曲中的一个音符。 地方长官建功立业得到了百姓的祝愿,而他们的归途就像两只水鸟飞回三座山丘。
去完善
释义
1. 题:题目的意思。 2. 朱虞卿自懒:指朱虞卿的懒散生活态度。 3. 天不与吾山水幽:上天不给我山水隐居的幽静环境。 4. 小藏修:指在小的空间中修身养性。 5. 清风:清新的风气或品质。 6. 术:方法或技巧。 7. 堪:能够或可以。 8. 俗物:世俗的东西或人。 9. 无机可投:没有机会可寻。 10. 朝市:城市中的市场和店铺。 11. 方册制:指书籍的装帧形式。 12. 利名心:追求名利的心。 13. 曲国畴:曲折的国度田野。 14. 令尹:官职名称,相当于现在的县长。 15. 功成:事业成功。 16. 民所祝:民众所祝愿的。 17. 双凫:比喻高官显贵。 18. 三丘:指墓地或坟墓。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曾丰对于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名利的超脱。诗歌的开头两句“天不与吾山水幽,却于何处小藏修”,诗人以委婉的语气表达了自己未能在山水之间找到一个清静的地方进行修身养性,可见他对于隐逸生活的追求。接下来,诗人在第三、四句“清风吾有术堪召,俗物自无机可投”中进一步阐述了自己的态度:他可以凭借智慧召唤清风,自然地从俗物中抽离出来,表现出一种超然的心态。第五、六句“朝市眼为方册制,利名心与曲国畴”,诗人借朝市的眼光和名利之心来比喻世俗中的纷扰与纷争,表现了他的厌恶之情。最后两句“令尹功成民所祝,双凫归路在三丘”,诗人以令尹的功绩为例,暗示自己的归隐之路已确定,即使身居高位,也要寻找内心的宁静。整首诗语言优美,寓意深远,充分展示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热爱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无奈与感慨。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题朱虞卿自懒》是南宋诗人曾丰的一首描绘隐逸生活的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南宋末年,当时正值金兵南下,战乱频繁,民不聊生。在这种时代背景下,许多文人志士纷纷选择归隐山林,寻求心灵的慰藉。 曾丰在这首诗中,以朱虞卿为引子,表达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纷争的厌倦。他通过描绘朱虞卿自懒的形象,展现了隐逸者的超然物外、无欲无求的生活态度。这种生活态度与当时社会的风气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的不满和对理想世界的向往。 在创作这首诗时,曾丰正处于人生的低谷期。他在科举考试中屡试不第,仕途坎坷,深感失望。因此,他在这首诗中借朱虞卿的自懒形象,宣泄了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此外,曾丰还受到了苏轼、陆游等文人的影响,他们在诗歌中都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赞美,这进一步激发了曾丰的创作热情。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