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和伯氏

标题包含
和伯氏
为园非是学樊须,锄罢归来又读书。 董子不窥缘底事,陶公成趣爱吾庐。 华枝瘦日应抬举,草色回春莫刬除。 长遣个中消息在,此生何处不安居。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胡宏(1105-1161),字仁仲,号五峰居士,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他是南宋湖湘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朱熹、张栻并称“东南三贤”。 胡宏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他的父亲胡安国是著名的学者和官员...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并非是学习樊须一样去菜园劳作,而是锄草完毕后再回来阅读诗书。我不像董子那样偷偷看一眼,因为陶渊明已经表达了他对我的喜爱和我的居住乐趣。这些花朵瘦弱的枝条应该受到重视,春天的草色不应该被除掉。让这其中的信息永远流传,我在哪里不能舒适地生活呢?
去完善
释义
1. 樊须:人名,孔子弟子,此处借指求学者。 2. 董子:即董仲舒,西汉著名儒学家,主张天人感应,以儒家观点解说灾异现象。 3. 陶公:即陶渊明,东晋诗人,文学家,爱好田园生活。 4. 华枝瘦日:形容春日里花朵盛开,枝叶繁茂的景象。 5. 草色回春:春天到来时,草木生长,绿意盎然的景色。 6. 个中:其中,内部。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南宋诗人胡宏的一首描绘田园生活的诗。诗中的“和伯氏”指的是诗人的兄弟或堂兄弟,他们共同拥有这个花园。 首联“为园非是学樊须,锄罢归来又读书”,是说经营菜园并非仿效陶渊明(樊须)的隐逸生活,劳作之余仍不忘读书。这里表达了诗人热爱劳动但又不放弃精神追求的积极态度。 颔联“董子不窥缘底事,陶公成趣爱吾庐”,董子是指东汉著名经学家董仲舒,他闭门苦思学问而不问世事;陶公则是东晋诗人陶渊明,他以自己的田园生活为乐趣。这一联暗示了诗人向往的是陶渊明式的宁静田园生活。 颈联“华枝瘦日应抬举,草色回春莫刬除”,描绘了春天的景象:瘦弱的树枝在阳光下渐渐茁壮,新绿的草色在春天里重归生机。这里的“抬举”和“莫刬除”都是诗人对自然界的呵护与尊重。 尾联“长遣个中消息在,此生何处不安居”,传达出诗人对生活的一种豁达态度:只要心中有一种安适的心境,无论身处何地都能过上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和伯氏》是南宋诗人胡宏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1167年,正值南宋时期。此时,南宋朝廷在宋孝宗的领导下,试图恢复中原,整顿内政,以振兴国家。然而,现实却是矛盾重重,政治斗争激烈。 在这个时期,胡宏的人生经历丰富多样。他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他的父亲胡安国是一位著名的学者和政治家,对胡宏的成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胡宏曾在朝廷任职,后因不满现实政治斗争而辞官回乡,潜心研究学问,致力于教育。 胡宏所处的时代,正值南宋初期,战乱频繁,民生疾苦。他在观察社会现象、体察民情的同时,也对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产生了深深的忧虑。这种忧虑在《和伯氏》一诗中得到体现:“愁边动寒角,梦枕惊秋雁。”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心情,以及对时局动荡的深深关切。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