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韵和查许国梅花六首 其三
平日栽培土尽黄,看来人自有闲忙。
池台直下疏疏影,帘箔中间淡淡香。
命说梦魂犹未破,说汤滋味得先尝。
凭谁为访桃花浪,何路能酬百谷王。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平日里土壤都被翻耕成了黄色,看得出来人们各有各的忙碌与闲暇。池塘边的高台上枝影婆娑,帘幕之间散发着淡淡的香气。梦境中生命的诉说还未结束,品尝美食汤品的滋味还需先来尝尝。谁能探访那片桃花盛开的地方,哪条路才能报答大地五谷之王呢?
去完善
释义
1. "平日":指日常生活中。
2. "栽培":这里指栽种梅树。
3. "土尽黄":形容土壤肥沃,适合种植梅花。
4. "看来":意为观察到的景象。
5. "池台":水池边的高台,此处借指梅花生长的环境。
6. "疏疏":稀疏的样子。
7. "帘箔":窗帘或门帘,这里代指房间的门窗。
8. "命说":即命理之说,古人认为人的命运与梦境有关。
9. "梦魂":指梦境中的情景。
10. "说汤":讲述烹饪的技巧。
11. "桃花浪":比喻春天的美景。
12. "何路":问哪里。
13. "百谷王":指农业丰收。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题为“依韵和查许国梅花六首 其三”,是诗人陆佃与查许国的唱和之作。诗中以梅花为主题,通过对梅花的描绘和对生活的感慨,表达了诗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首联“平日栽培土尽黄,看来人自有闲忙。”诗人以梅树的生长环境起笔,指出梅花生长的土壤黄色,表现出一种朴实无华的品质。而人们对于梅花的看法则各不相同,有的觉得它清闲自在,有的觉得它忙碌不堪。这里诗人表达了人生百态的观点,每个人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都是不同的。
颔联“池台直下疏疏影,帘箔中间淡淡香。”描绘了梅花的形态和香气,梅树枝干稀疏,花朵淡雅,给人一种宁静致远的感觉。诗人通过这两句将梅花的风貌展现出来,使读者能够感受到梅花的独特魅力。
颈联“命说梦魂犹未破,说汤滋味得先尝。”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他提到命运如梦,人们对命运的解读仍未破译;而对于人生的感悟,就如品尝美食一样,需要自己去亲身体验。这里的“说汤”是指古代的一种习俗,即在新年前夕熬制一种名为“屠苏汤”的草药汤剂,用以祈求新的一年平安吉祥。诗人用此来表达生活中的各种滋味都需要亲自去体验和理解。
尾联“凭谁为访桃花浪,何路能酬百谷王。”诗人在这里借用了“桃花浪”和“百谷王”这两个典故,分别代表了理想中的美好生活和现实中的艰辛困苦。诗人感慨,谁能探访到那理想的桃花源呢?又有哪些道路能帮助我们面对现实的种种挑战呢?这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生活的一种无奈和对未来的期许。
整首诗通过描绘梅花的形象和生活现象,表达出诗人对生活、命运、理想的思考,展现了诗人独特的观察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名为《依韵和查许国梅花六首 其三》,由宋代诗人陆佃所作。陆佃(1036-1101),字农师,江苏无锡人,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政治家。他曾经担任尚书左丞、门下侍郎等官职,并因主张改革朝政而受到重用。
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在公元1090年至1101年之间,也就是宋哲宗在位时期。在这段时间里,陆佃一直活跃在政治舞台上,曾任尚书左丞等职,参与朝廷的许多重大决策。
在诗的创作背景方面,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正处于北宋王朝的中后期,国家经济和文化繁荣发展,但同时也面临着严重的社会矛盾和问题。陆游所在的朝廷正在进行一系列的政治改革和调整,试图缓解社会的紧张局势。这些变革使陆佃对国家的命运产生了深深的忧虑,也促使他创作出更多关注现实、反映民间疾苦的诗篇。
在这首诗中,陆佃以梅花为主题,通过对梅花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生活态度、人生理想和人格品质的赞美。这也是他对自身人格修养的一种期许和要求。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陆佃作为一位文人和政治家,对于国家和民族的关爱之情以及对于个人品德的严格要求。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