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香子·秋与
昨夜霜风,先入梧桐。浑无处、回避衰容。问公何事,不语书空。但一回醉,一回病,一回慵。
朝来庭下,光阴如箭,似无言、有意伤侬。都将万事,付与千钟。任酒花白,眼花乱,烛花红。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昨夜的风带着寒气,率先侵袭了梧桐树。我感到衰老无法逃避,于是向你发问:“为何如此?”你没有说话,只是对着天空写下我的答案。这是一种无法抵抗的力量,使我有时沉醉,有时生病,有时懒散。
早晨我在院子里,时间飞逝,像一支射出的箭,似乎在无情地伤害着我。我把所有的忧虑和烦恼都交给了美酒。看着眼前的一切,醉意中,眼睛朦胧,蜡烛的火光映照出一片红色。

去完善
释义
1. 行香子:词牌名。
2. 秋与:古人将秋季分为“孟秋”、“仲秋”、“季秋”,其中,孟秋为立秋至处暑期间;孟夏是立夏至小满期间。此处指秋。
3. 昨夜霜风:这里“霜风”指秋天的寒风。
4. 先入梧桐:形容寒风首先让梧桐树叶凋落。
5. 浑无处、回避衰容:无法逃避衰老的面容。
6. 问公何事,不语书空:询问秋风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行为,它却不说话只是吹过。
7. 但一回醉,一回病,一回慵:只是时而沉醉,时而生病,时而慵懒。
8. 朝来庭下,光阴如箭:早晨在庭院里,时间过得很快。
9. 似无言、有意伤侬:像是有意无意地让我感伤。
10. 都将万事,付与千钟:将所有的事情都寄托在酒中。
11. 任酒花白,眼花乱,烛花红:任凭酒花变白,眼睛因醉酒而模糊不清,烛光映红,尽情畅饮。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词以“昨夜霜风”开篇,描绘出秋天寒冷的风霜景象,以此引出作者的心境。霜风不仅吹进了大自然中的梧桐树,更吹入了作者的心灵深处。这种情境使得作者无法逃避自身日渐衰老的容颜,于是他向自然发问,为何如此无情地催人老去?然而自然并不回答,只是默默地呈现着万物的新陈代谢。
接下来,作者描述了自己在生活中的状态:时而饮酒沉醉,时而因病痛苦,时而慵懒无为。这一切都表现了他内心的无奈与挣扎。
然后,词人笔锋一转,描绘了早晨阳光照射在庭院里的情景。时光如同离弦之箭般匆匆流逝,看似无言,却又似乎有意要伤害作者。作者感到自己的一切都变得无能为力,只好将心中的万千感慨寄托于美酒之中,让酒花在眼前飞舞,眼花缭乱,心乱如麻。
最后,词人以“烛花红”收尾,象征着尽管生活中充满了困扰和挫折,但人们仍然可以在烛光的照耀下寻找片刻的安宁与美好。
整首词通过对秋天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在面对生活困境时的心态变化。从无奈到挣扎,再到寻求慰藉,我们可以感受到苏轼身处逆境仍能保持乐观的人生态度。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行香子·秋与这首词是北宋文学家苏轼于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所创作的一首描绘秋日景象的词。当时正值宋神宗时期,国家政治相对稳定,经济繁荣,文化艺术发展迅速。
在这首词的创作时期,苏轼的人生经历颇多波折。他在两年前的“乌台诗案”中被贬谪黄州,度过了四年的流放生活。元丰八年,他得以回到京城任职,重新受到皇帝的信任和重用。这段人生经历使他对世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生活充满了热爱和珍惜。
在时代背景下,宋代的社会文化氛围十分浓厚,文人墨客们热衷于通过诗词歌赋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和感悟。苏轼作为当时的文坛领袖,他的作品往往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内涵。在《行香子·秋与》这首词中,他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秋天的景色,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悟。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