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十二弟太博扬倅潭州
我忆初筵湖外日,于今三十八年间。
无缘再得游潭府,有梦还应到岳山。
屈指春秋惊老大,满头霜雪欲归闲。
之官莫惮长沙远,行业于人不愧颜。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1. "扬倅":扬,扬州;倅,副职。扬倅,即扬州副职官员,这里是赵十二弟的职位。
2. "潭州":湖南省长沙市古称。
3. "初筵":初次宴会,这里指作者与十二弟的初次相聚。
4. "湖外":古代泛指湖南地区,这里的"湖"指的是洞庭湖。
5. "三十八年间":这是从他们初次相聚到现在的时间。
6. "潭府":原指湖南湘潭地区的学府,这里借指潭州城。
7. "岳山":五岳之一的南岳衡山,位于湖南境内。
8. "屈指":弯曲手指计数。
9. "老大":年纪大了。
10. "之官":去赴任的意思。
11. "长沙":湖南省省会,古称潭州。
12. "行业":品行,道德行为。
去完善
赏析
赵抃的这首《送十二弟太博扬倅潭州》,表达了他对已逝时光的留恋和对未来的期许。诗的开篇,诗人回忆了38年前的欢乐时光,表达了与十二弟深厚的感情。接下来的诗句则通过梦境表达了对故地的怀念以及对亲人的挂念。“屈指春秋惊老大,满头霜雪欲归闲”,诗人感慨岁月流逝,年华已老,流露出对平静生活的向往。而“之官莫惮长沙远,行业于人不愧颜”,则鼓励弟弟不要畏惧路途遥远,只要做到无愧于心即可。整首诗情感真挚,既体现了诗人的深情厚意,又传达了积极的人生态度。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送十二弟太博扬倅潭州》是宋代诗人赵抃创作的一首送别诗。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如下:
首先,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北宋时期,大约在公元1000年左右。这一时期,赵抃正值壮年,任监察御史,对国家和民生有着深厚的关心。他的诗歌作品多表现出关注现实、忧国忧民的情怀。
其次,从人生际遇方面来看,赵抃在官场上一直保持着清正廉洁的品质,然而却多次受到贬谪。在他被任命为宣德郎的时候,他意识到朝廷政治腐败严重,于是上疏陈诉,结果遭受到排挤和打压,被外放到潭州等地任职。这种境遇使得他在送别亲人时,更多地流露出一种家国情怀和个人抱负。
最后,从时代背景来看,北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繁荣时期,但在社会政治层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官员贪污腐化现象严重,百姓生活困苦,边境问题频发等。这些问题使得赵抃对国家前途感到忧虑,同时也激励着他努力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
综上所述,《送十二弟太博扬倅潭州》这首诗是在北宋时期,赵抃面临人生困境和社会问题时创作的。这首诗歌既表达了诗人对亲人的深情厚谊,又展现了他的家国情怀和个人抱负,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关注和忧虑。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