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中寒食
旅次经寒食,思乡泪湿巾。音书天外断,桃李雨中春。
欲饮都无绪,唯吟似有因。输他郊郭外,多少踏青人。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旅行途中经过寒食节,思念故乡泪流满面。音信在遥远的天外断绝,桃花李花在雨中绽放如春。想要喝酒却毫无兴致,只有吟诗似乎还有缘由。羡慕那些在城郊踏青的人,他们度过了多么美好的时光。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旅次:旅途中暂时停留的地方。
2. 寒食:寒食节,清明节前一二日,这一天禁火,吃冷食。
3. 巾:擦眼泪的布。
4. 音书:书信。
5. 雨:下雨。
6. 春:春天,春天的景色。
7. 无绪:没有兴致。
8. 唯:只有。
9. 吟:吟咏。
10. 因:原因,理由。
11. 输:不如,比不上。
12. 郊郭:城市周围的郊区。
13. 踏青:踏在春天的草地上。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身处异地、孤寂思乡的哀愁情感。“旅次经寒食,思乡泪湿巾”为诗歌开篇,通过描述在寒食时节的旅行,直接引出了诗人的深切乡愁。接下来的诗句,“音书天外断,桃李雨中春”则表达了诗人与故乡家人音信隔绝的痛苦。桃李花间,春雨绵绵,更增添了诗人思念之情。
在接下来的四句诗中,诗人以“欲饮都无绪,唯吟似有因”表达了对家乡的无尽怀念,却无法排解内心忧郁的情愫。结尾一句“输他郊郭外,多少踏青人”展示了与诗人孤独形成对比的是那些出游踏青的欢乐人群,使诗人显得更加落寞和无助。整首诗构思巧妙,情感真挚,是咏唱思乡之情的佳作。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客中寒食》是唐朝诗人李中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约为公元876年。在这一年里,李中离开家乡前往外地求官未果,遂寓居于湖南武陵一带。由于流寓他乡、科举不第,诗人内心的忧愤之情溢于言表。
当时正值晚唐时期,唐朝国势日渐衰落,政治腐败,社会动荡。李中作为一个文人,虽抱有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却始终无法实现。这使得他对于自身的命运感到无奈和惆怅。而这种情感正好与寒食节的氛围相契合,于是写下了这首寄托哀思的诗篇。
总的来说,《客中寒食》是在晚唐时期,诗人李中在外漂泊、科举不第的背景下创作的。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自身命运的哀愁,同时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现实与文人情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