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夜闻笛
长笛起谁家,秋凉夜漏赊。一声来枕上,孤客在天涯。
木末风微动,窗前月渐斜。暗牵诗思苦,不独落梅花。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深夜时分,是谁家在吹奏长笛?这清凉的秋风和流逝的时光啊。听着那悠扬的长笛声,我独自一人在遥远的天涯。枝头上的树叶轻轻摇曳,窗户前的月亮逐渐倾斜。这些景象都暗暗牵动了我心中的诗意,不仅让我想起了飘落的梅花。
去完善
释义
1. 长笛:古代的横吹乐器,形状与现在所说的笛子相似,但长度较笛子更长,故称为“长笛”。
2. 谁家:即某个人家,这里的意思是不知道从哪里传来的笛声。
3. 秋凉:秋天的凉爽之意,此处的“秋凉”与下文的“夜漏”相对应,描述了秋天的夜晚。
4. 夜漏:古代计时工具,通过漏水滴数来计量时间,此处用来表示时间推移。
5. 枕上:睡觉时的枕头之上,这里指睡觉时听到的笛声。
6. 孤客:孤独的旅人,此处指作者自己。
7. 天涯:天地的边缘,这里是形容离家很远的意思。
8. 木末:树梢的意思,这里是形容风吹过的场景。
9. 微动:轻轻地吹动。
10. 月渐斜:月亮逐渐倾斜,这里形容月亮升高的过程。
11. 暗牵:暗暗地牵动,此处指听到笛声后内心的触动。
12. 诗思:写诗的灵感或构思。
13. 苦:痛苦,艰难,此处指写作过程中的困难。
14. 不独:不只是,不仅。
15. 落梅花:比喻诗歌的创作,此处是作者以自己听到笛声后的心情,借梅花来表达情感。
去完善
赏析
首联“长笛起谁家,秋凉夜漏赊”,借用了叙事的手法描绘了吹笛的环境和气氛。“谁家”点明笛声来源的未知性,使得诗歌具有了辽阔的空间感;而“秋凉夜漏赊”则通过描写秋天的寒凉以及时光的流逝,进一步增强了这种空阔之感。
颔联“一声来枕上,孤客在天涯”,将听觉与视觉相结合,通过枕上的笛声表现了孤客漂泊天涯的寂寥之情。其中,“一声来枕上”突出孤客聆听笛声的状态,凸显了其孤独的心境;“孤客在天涯”则表达了其远离故乡、独自漂泊的哀愁。
颈联“木末风微动,窗前月渐斜”,通过窗前的风吹树梢和月亮渐渐倾斜的画面,描绘出夜晚的自然景象。这里的景色看似平静,但实则寓含着诗人内心的波动,即因笛声引起的深深思念之情。
尾联“暗牵诗思苦,不独落梅花”,以“暗牵诗思苦”传达出了诗人因听闻笛声而产生难以言喻的愁绪,且这种情感并非仅仅局限于落梅花的景致之中。此句既呼应了开篇笛声带来的飘渺之感,又强化了诗人的离愁别绪。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旅夜闻笛》是唐代诗人李中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描绘了在旅途中听到笛声的情景,表达出诗人的思乡之情和孤寂之感。
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公元9世纪末至10世纪初,即晚唐时期。在这段时间里,唐朝国势逐渐衰落,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困苦。诗人李中生活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对社会现实有着深刻的体验和感受。
在诗人的生活中,他曾在多个地方担任官职,如徐州、陕州等地。长期的宦游生涯使得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愈发强烈。在旅途中,当他听到笛声时,不禁想起了家乡的亲人,以及自己漂泊不定的生活。这种思乡之情和孤寂之感通过诗句传达出来,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的内心世界。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