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壁月

标题包含
壁月
壁月迢迢出暮山,素娥心事问应难。 世间最解悲圆缺,祗有方诸泪不干。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李觏(1009年-1059年),字泰伯,北宋时期著名的学者、政治家。他出生于江西南城一个书香世家,自幼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年轻时便以才学闻名乡里。 李觏在科举考试中屡试不第,但他并未因此放弃对学问的...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明亮的月光从远处的山上洒落,很难了解月亮中的仙女们在想些什么。 在世间,最能理解悲伤和团圆之事的,恐怕只有那不停止哭泣的神仙了。
去完善
释义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赏析
《壁月》是宋朝诗人李觏的一首咏月诗。在这首诗中,李觏通过对月亮的描绘,传达了人性的悲欢离合和世事的无常。 首句“壁月迢迢出暮山”,诗人以壁月作为引子,将读者的视线引向那遥远的天际。在这里,壁月象征着人生的理想与追求,而暮山则代表现实的困境与挑战。壁月从暮山中冉冉升起,寓意着人们在面对困难时依然坚守信念、勇往直前的精神。 次句“素娥心事问应难”,素娥即嫦娥,她在中国古代神话中是月亮的化身。这句诗意味着人们试图理解嫦娥内心的挣扎与纠结,但终究难以如愿。这里,嫦娥的心事实际上反映了人们在追求理想过程中所经历的迷茫、彷徨和无奈。 第三句“世间最解悲圆缺”,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圆缺”这一月相变化的词汇,揭示了人生中的喜悦与悲伤交织的复杂情感。圆缺本是无常,但在诗人看来,它却能最深刻地诠释人间的悲欢离合。 最后一句“祗有方诸泪不干”,方诸是一种古老的取水器具,此处用以比喻泪水。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世间悲伤情感的深刻理解:在人生无常的背后,只有无尽的泪水诉说着生命的苍凉。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壁月》是北宋诗人李觏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公元1045年至1059年之间,这一时期正是北宋中期,政治相对稳定,经济、文化发展迅速,诗歌创作非常活跃。 在李觏的一生中,他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都未能取得功名。尽管如此,他并没有放弃对知识的追求,而是选择了以诗言志,抒发自己的爱国情怀和对社会现实的关切。他的诗歌具有强烈的社会现实意义,反映了他对生活的深刻洞察和独特见解。 在这一时期,北宋朝廷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如王安石的新法等,试图解决当时社会的各种问题。然而,这些改革并未能完全解决问题,反而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矛盾和冲突。李觏的诗歌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反映了他对改革的期待和对社会现实的忧虑。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