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歌二(一作《悲歌》,一作《短歌行》)
我欲升天天隔霄,我欲渡水水无桥。我欲上山山路险,
我欲汲井井泉遥。越人翠被今何夕,独立沙边江草碧。
紫燕西飞欲寄书,白云何处逢来客。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我想去往天堂却被天空相隔,我想要渡过河水却找不到桥梁。想要攀上山峰却道路艰险,想要汲取井水却水源遥远。远方的友人,如今是何年月?你在那绿色的岸边独自站立,江河湖畔的绿意盎然。燕子西去传递我的书信,却无法找到从云间走来的客人。

去完善
释义
我欲升天天隔霄:天隔霄,形容天空与人间相隔甚远,此处喻指无法达到理想的境地。
我欲渡水水无桥:水无桥,喻指遇到困难时缺少帮助与支持。
我欲上山山路险:山路险,描述向上追求理想之路充满艰难险阻。
我欲汲井井泉遥:井泉遥,形容水源难以取得,象征努力寻求却难以获得所需之物。
越人翠被今何夕:越人,指古代越国之人;翠被,绿色的被子,在此借指隐居的生活;今何夕,表示时间已过,比喻时光荏苒,岁月不饶人。
独立沙边江草碧:沙边,海边;江草,江边的草地;碧,绿色,形容春天的景象。此句描绘独自站在江边,欣赏那生机勃勃的绿色。
紫燕西飞欲寄书:紫燕,燕子的别称,古人常以燕子传书,这里代指希望传递消息的人或事物;西飞,飞往西方,指远离故乡的地方。
白云何处逢来客:白云,指山中隐士的居所;何处,不知哪里;来客,来访者。这句诗表达了对远方友人的思念和期待重逢的心情。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我欲……”的连续排比开篇,表达了诗人渴望实现梦想却遭遇重重阻碍的情感。诗人连用四个“我欲”形象地描绘出自己挣扎于现实与理想之间的无奈心境。
紧接着,诗人转换视角,由自己的处境引向了外部世界:越人翠被、独立沙边的江草、紫燕和白云。这些都是自然景象,象征着宁静和谐的生活,它们既是对诗人内心追求美好生活的强烈渴望的具象化表现,也暗示着诗人难以如愿的现实困境。
整首诗画面丰富,情感真挚,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理想和现实的深刻反思。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顾况的《悲歌二》创作于唐玄宗至德年间(公元756年前后),当时正值安史之乱时期。安史之乱是唐朝中期的一次重大社会动荡,导致大量人民流离失所,民生困苦。在这样的背景下,顾况以诗歌为武器,表达了对国家动乱、人民疾苦的关注和忧虑。
在个人层面,顾况的一生充满了坎坷。他曾两度被贬,先是被贬为海盐令,后又因事被贬为饶州司户参军。尽管如此,他仍然坚持创作,用诗歌抒发自己的情感和对社会的关切。他的作品多描绘民间疾苦,揭露社会矛盾,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社会意义。
在这个时代,唐朝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已经达到了空前的高峰,然而随着内部矛盾的激化和外部的侵扰,这个繁荣盛世逐渐走向衰落。顾况的诗歌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产生,他用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洞察力,为我们揭示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生活。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