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日用自警示平父

标题包含
日用自警示平父
圆融无际大无馀,即此身心是太虚。不向用时勤猛省,却于何处味真腴。寻常应对尤须谨,造次施为更莫疏。一日洞然无别体,方知不枉费功夫。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朱熹(1130年-1200年),字元晦,号晦庵,又号紫阳,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县)人,南宋理学家、教育家。他是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之一,被后世尊称为“朱子”。 朱熹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查看更多
dpuser_7216874438
去完善

译文
将所有的问题都巧妙而完美地处理掉,意味着内心和身外都是一片广阔的世界。如果我们不在日常中时刻保持警惕,我们又怎么能体会到真实的美好呢?在平常的生活中,我们需要保持谨慎;而在紧急的时刻,更不能疏忽大意。当你有一天能够洞察一切,没有任何区分和区别,你才能知道你的努力并没有白费。
dpuser_7216874438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圆融无际大无馀:形容道家的哲学思想,主张宇宙万物在本质上是圆融一体的,没有分别,即“道通为一”。 2. 身心:指人的身体和心灵,这里代指个人修养。 3. 太虚:指天空,这里象征道家所追求的精神境界。 4. 不向用时勤猛省:意思是要时刻警惕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是否保持了清醒的头脑。 5. 何处味真腴:指在生活中体验和领悟真正的道理。 6. 寻常应对尤须谨:在日常生活中与人交往时,尤其要注意言行谨慎。 7. 造次施为更莫疏:在处理事情时,即使仓促之间也要考虑周全,避免疏忽大意。 8. 一日洞然无别体:比喻在一天中始终保持内心清澈,不受外界干扰。
dpuser_7216874438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题“日用自警示平父”,意思是将日常生活看作对自己警示的一面镜子。诗人从第一句“圆融无际大无馀”起笔,形象地描绘了一个人以广阔的心境面对世间万象,达到心境圆融、万法皆空的状态。紧接着的“即此身心是太虚”一句,体现了诗人领悟到真正的自我并不是局限于肉体凡胎,而是与天地万物相融的宇宙真理。 接下来诗人提醒我们:“不向用时勤猛省,却于何处味真腴。”这句意味着在现实生活中若不时常审视和反省自己的行为,就无法真正领略生活的真谛。要时时保持警觉,遵守做人的原则,用审慎的态度处理日常琐事,才能体会到生命的甘美。 接下来的两句诗“寻常应对尤须谨,造次施为更莫疏。”表现了诗人主张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与人交往还是做事情,都应时刻谨慎行事,而不要大意疏忽。在日常小事上遵循道义,处理大事时更要严谨认真。 最后两句“一日洞然无别体,方知不枉费功夫。”表明只有通过日复一日的严格自律和实践磨砺,才能豁然通达,实现内心的清澈透明,摆脱一切束缚和羁绊,使自己的修炼得到实实在在的成果,体验到心灵上的满足与宁静。
dpuser_7216874438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日用自警示平父》是南宋理学家朱熹创作的一首古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南宋后期,也就是公元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在这段时间里,朱熹一方面积极倡导儒家经典的研究和传承,另一方面也经历了人生中的一些重要事件。 在创作此诗时,朱熹已经是一位知名的学者和思想家。他提倡“格物致知”,强调通过观察万物来理解自然规律和社会伦理。然而,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朱熹的观点并未被广泛接受。他的学说受到朝廷的压制,甚至一度被禁。尽管如此,朱熹仍然坚持自己的信仰,以弘扬儒学为己任。 与此同时,南宋社会正处于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政治腐败、民不聊生,使得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朱熹本人也深受其苦,他在诗中将这些现象描绘得栩栩如生,以唤起人们的警惕之心。
dpuser_7216874438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