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光藏主之南徐
三呼梼下愧灵襟,湖海丛林已遍寻。
忘却飞猿旧时路,到头曾不厌初心。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古代文人墨客的三声呼唤中,我深感到他们的良苦用心和真挚情感。我曾经走遍五湖四海,探访丛林深处,寻找那些被遗忘的美好。如今,虽然我已忘记曾经的那条飞猿之径,但我始终未改变我的初心。
去完善
释义
1. 法光:佛教术语,指佛法之光。这里代指佛法或者法师。
2. 藏主:藏经楼的负责人。
3. 南徐:古州名,辖境相当于今江苏省镇江市一带。
去完善
赏析
赏析:这首古诗以“法光藏主”为主题,描绘了作者在寻找佛法真谛的过程中,即使面对困难和挑战,依然坚守初心,坚定信念。诗人以“三呼梼下愧灵襟”开篇,表达了对自己在修行道路上未能达到理想境界的愧疚之情,同时也揭示了佛法修炼的艰辛。接着,诗人在“湖海丛林已遍寻”中表达了自己为了寻求佛法真谛而踏遍五湖四海的决心和毅力。在“忘却飞猿旧时路”一句中,诗人通过比喻,形象地描绘了人们在追求真理过程中容易迷失方向的状态,警示人们要时刻不忘初心。最后,诗人以“到头曾不厌初心”作结,强调无论经历多少困难与挫折,都要始终坚守初心,坚定信仰,才能实现自己的修行目标。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对佛法的真诚信仰和对人生道路的深刻洞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法光藏主之南徐》是南宋时期诗人释智愚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如下:
在南宋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繁。然而,在这个时代,佛教文化却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僧侣和诗人。释智愚就是其中的一位,他以自己的智慧和才情,为后人留下了许多珍贵的诗歌作品。
在创作《法光藏主之南徐》这首诗时,释智愚可能已经年岁已高,对于世事的沧桑变幻有了深刻的体会。他通过描绘法光藏主的形象,表达了对自己信仰的追求和对人生的感慨。在这首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释智愚对佛法的虔诚和对生活的热爱。
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当时佛教文化的繁荣。南徐地区(今江苏南京一带)自古以来就是佛教重镇,有许多著名的寺庙和僧侣。释智愚在此地修行,受到了当地佛教氛围的影响,从而创作出这首富有哲理的诗歌。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