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阅宗镜录

标题包含
阅宗镜录
百卷非文字,精探海藏深。 老胡三寸舌,镜主几生心。 力破尘劳网,能销旷劫金。 归原何所似,花底啭灵禽。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释智愚,俗姓陈,字无智,号虚堂,法号释智愚,南宋时期禅宗高僧。他生于1185年,卒于1269年,享年84岁。 释智愚出生于浙江台州临海县(今浙江省临海市)的一个书香世家。自幼聪颖过人,勤奋好学,博览...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百卷非文字:这些篇章并非普通的文字作品。 精探海藏深:它们深入探究了知识的海洋和深藏的智慧。 老胡三寸舌:老胡凭借其三寸之舌(喻指口才)。 镜主几生心:镜主经历了多少次人生的磨练呢? 力破尘劳网:有力冲破世俗的烦恼与束缚。 能销旷劫金:能够消磨掉长时间的困境与艰难。 归原何所似:这种回归本源的状态像什么呢? 花底啭灵禽:如同在花海中自由歌唱的灵动鸟类。
去完善
释义
1. 阅:阅览、阅读; 2. 宗镜录:一本佛教著作的名称; 3. 释智愚:作者的名字,一位禅师,是南宋时期的一位禅宗高僧; 4. 百卷:指《宗镜录》这部书共有百卷; 5. 非文字:并非仅仅依靠文字可以理解; 6. 精探:深入研究; 7. 海藏深:表示佛法的深奥,如同海洋一般深远; 8. 老胡:对释迦牟尼的尊称,这里指的是佛祖; 9. 三寸舌:形容佛祖说法时如狮子吼的能力; 10. 镜主:可能是指禅宗五家之一的法眼宗创始人延寿; 11. 几生:表示多次转世; 12. 心:佛教中的禅定、智慧等修行之心; 13. 力破:用力破除; 14. 尘劳网:比喻世俗的纷扰和烦恼; 15. 旷劫金:漫长时期的金色时光; 16. 归原:回归本源; 17. 何所似:像什么; 18. 花底:花的下面; 19. 啭:鸟鸣; 20. 灵禽:具有灵异能力的鸟类。
去完善
赏析
这首《阅宗镜录》是南宋诗僧释智愚的一首咏史抒怀之作。诗人以佛经经典——《宗镜录》为背景,表达了对其深邃内涵的领悟与感慨。 首句“百卷非文字”,指出了《宗镜录》内容丰富且超越文字表面含义,富有深意。第二句“精探海藏深”则表达出对这部佛学经典的深入了解和对海洋般广阔学问的追求。接下来的“老胡三寸舌,镜主几生心”则是通过比喻表达了对佛学智慧传承人的敬仰,强调他们成就的智慧并非轻易得来,而是历经艰辛,凝聚了几代人的努力。 “力破尘劳网,能销旷劫金”两句诗人通过对比,形象地描绘了佛教的超脱力量和净化作用。最后一句“归原何所似,花底啭灵禽”则以优美生动的画面为全诗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寓意心灵得到救赎、回归本源的美好景象。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阅宗镜录》是宋代释智愚的一首古体诗,创作于南宋时期。 在南宋时期,随着金兵的入侵,社会动荡不安,民众生活困苦。在此背景下,释智愚作为一位僧侣,心怀家国之忧,通过诗歌表达了对于战争、民生以及佛法的思考。他的这首《阅宗镜录》正是以禅宗思想为基础,表达了他对人生命运的哲思。 在这个特殊时期,释智愚的人生际遇也颇不平静。他曾在战乱中颠沛流离,体验了人间的苦难。然而,尽管生活中充满了艰辛,他却始终保持一颗禅定之心,将磨难化为修行的动力。这使得他在诗歌中流露出一种深沉而又超脱的意境。 同时,在南宋时期,禅宗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传播。禅宗强调心性修养,主张顿悟成佛,这与当时的社会氛围密切相关。在这种时代背景下,释智愚作为一位禅宗高僧,其诗歌创作受到了禅宗思想的深刻影响,从而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综上所述,《阅宗镜录》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包括了南宋时期的战争与社会动荡、作者的个人经历以及禅宗文化的发展等各个方面。这些因素共同影响了释智愚的诗歌创作,使其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