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常山道中

标题包含
常山道中
县古浮梁外,沙平草树秋。 远山明去鹭,骤雨咽鸣鸠。 岸狭水痕涨,云归暝色愁。 谁怜苏季子,尘土涴貂裘。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俞德邻(1894年-1973年),原名俞明震,字德邻,浙江绍兴人。他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外交家和教育家。 早年经历:俞德邻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他在1911年参加...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在古老的浮梁县城外,沙子铺满平地,树木在秋天中显得宁静。 远方青山上的白鹭清晰可辨,突然间骤雨降临,使得鸣鸠的叫声显得沉闷。 河岸狭窄处,水位上涨;乌云汇聚,夜色显得沉郁而忧伤。 有谁同情那位名叫苏季子的士人呢?他的华丽貂皮衣衫已被尘土沾染。
去完善
释义
1. 常山:地名,即今浙江省衢州市。 2. 浮梁:古城名,在今江西省景德镇市东北。 3. 明:明亮。 4. 鹭:一种水鸟,也叫白鹭。 5. 咽:形容声音低沉而细微。 6. 鸣鸠:指发出鸣叫的斑鸠。 7. 岸狭:岸边狭窄。 8. 水痕:水边的痕迹。 9. 云归:云朵聚集。 10. 暝色:昏暗的天色。 11. 苏季子:指春秋时期纵横家苏秦。 12. 尘土:比喻尘世。 13. 浣:洗。 14. 貂裘:用貂皮做的衣裘。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秋日山水画卷,同时也传达出诗人内心的感慨和无奈。 首联“县古浮梁外,沙平草树秋”,展现了常山道中的美丽景色。浮梁是一个古老的县城,周围沙平、草树繁茂,一片秋天的景象。 颔联“远山明去鹭,骤雨咽鸣鸠”,诗人通过细致的观察,捕捉到了远山上的白鹭和骤雨中鸣叫的鸠鸟,形象生动地展示了自然界的生机勃勃。 颈联“岸狭水痕涨,云归暝色愁”,进一步描绘了秋天的气象变化,江水上涨、云彩低垂,表现出一种深沉的忧虑。 尾联“谁怜苏季子,尘土涴貂裘”,诗人以苏季子的典故表达了自己在外漂泊的无奈与辛酸。尽管身处美景之中,却无法摆脱现实的困境,只能忍受尘埃沾染华贵的貂裘。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展现了一幅美丽的秋日山水画卷,同时又传达出诗人内心的感慨和无奈。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自然景物,使诗歌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常山道中》是南宋诗人俞德邻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在南宋晚期,也就是公元12世纪末到13世纪初。 在这个时期,俞德邻的人生经历颇多波折。他曾担任过地方官职,后因战乱辞官归隐。这一时期的南宋正处于风雨飘摇之际,金兵入侵,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作为一位有良知的文人,俞德邻对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深感忧虑。 在时代背景方面,当时南宋朝廷偏安一隅,政治腐败,民生疾苦。尽管有岳飞、韩世忠等名将誓死抵抗金兵,但最终还是难以挽回国运。而俞德邻身处其中,感受到了时代的巨大压力和悲剧氛围,这种情绪反映在他的诗歌创作中。 因此,《常山道中》这首诗歌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反映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深沉的爱国情怀。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