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村居
卜筑便幽僻,相逢喜客嘉。
充庖锄野笋,饤坐拗山花。
竹列阶前戟,山排门外衙。
夜深谁是伴,风月两三家。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建造房屋以适应宁静的生活环境,与客人相聚共享喜悦。
备足食物采摘田野中的嫩笋,摆放杯盘安排山间的鲜花。
门前竹林排列如长矛,远处的群山仿佛是官署。
深夜时分谁为伴呢?清风明月相伴的两三户人家。
去完善
释义
1. 卜筑:选择地点营建房屋,这里指选择了偏僻的地方建立居所。
2. 幽僻:形容地方清静、幽静且人烟稀少。
3. 相逢:指与人相见,相聚。
4. 客嘉:来访的客人受到称赞。
5. 充庖:厨房中的食材。
6. 锄野笋:挖掘出的新鲜竹笋。
7. 饤坐:将食物摆放在桌子上。
8. 拗山花:指摘取的山中鲜花。
9. 竹列阶前戟:竹子排列在台阶前面,像是军队的兵器阵列。
10. 山排门外衙:门外的山上有一座像官署的建筑。
11. 夜阑:夜深的时候。
12. 伴:陪伴的人或物。
13. 月:明月,借指月光。
14. 风:微风,借指风中带来的清凉感。
去完善
赏析
《和村居》是南宋诗人赵希逢的一首描绘田园生活乐趣的诗。全诗以简练的语言、生动的形象展现了乡村生活的宁静与美好。
首联“卜筑便幽僻,相逢喜客嘉”,点明了诗人选择居住在偏远幽静的地方,这里的邻里之间的交往充满了欢乐。通过“幽僻”与“喜客嘉”的对比,表现了诗人对村居生活的热爱。
颔联“充庖锄野笋,饤坐拗山花”,描述了村民们自给自足的生活。诗人运用动词“锄”、“拗”来表现农民们辛勤劳作的场景,同时将“野笋”、“山花”融入其中,使画面生动活泼。
颈联“竹列阶前戟,山排门外衙”,表达了诗人对村居环境的赞美。这里以竹子比喻兵器,而将山比作官衙,形象地展示出村居环境的威严与庄重。
尾联“夜深谁是伴,风月两三家”,则传达出诗人与邻居们在月光下共享美好时光的愉悦心情。这里的“风月”暗示了清幽的环境,衬托出村居生活的和谐与宁静。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和村居》是南宋诗人赵希逢所作。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在公元1190年至1240年之间,即南宋中期。在这段时间里,赵希逢以学者、官员身份活跃于朝廷和地方,历经宋金对峙的历史时期。
在这个时代,南宋立国已有一个多世纪,但仍然饱受战乱之苦。一方面,北方金国的威胁使南宋国家长期处于战略防御态势;另一方面,南宋内部政治腐败、贫富分化加剧,民众生活困苦。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显得尤为重要。
赵希逢生活在南宋政治、文化繁荣的时期,他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诗词创作方面。在他的作品中,时常流露出对民间疾苦的关注以及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村居》正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普通农民生活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百姓生活现状的关切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