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套筒
长鸣谁敢扼吾咽,掉臂天门不受牵。
岂是转喉能触讳,自缘贼柳欲为圈。
几回怒起横长剑,何日归来老数椽。
林下也休惊曲木,一般安分赛当钱。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1. 套筒:古代的一种兵器,此诗中的“和套筒”为标题。
2. 咽:咽喉,此处比喻处境。
3. 天门:天庭,此处比喻朝廷。
4. 触讳:触犯忌讳。
5. 贼柳:疑为谐音“贼虏”,指敌人。
6. 圈:圈套,此处意为束缚。
7. 怒起横长剑:愤怒地拔出长剑,表示反抗的决心。
8. 老数椽:意为在数间茅屋中度过晚年。
9. 林下:指隐逸生活。
10. 曲木:弯曲的树木,这里比喻隐居的生活态度。
11. 安分:守本分,不做非分之想。
12. 赛当钱:比喻把心安放在合适的位置,如同把钱财用在合适的用途上。
去完善
赏析
《和套筒》是一首充满壮志豪情的诗作,作者赵希逢通过比喻手法表现了自己坚定的信念和无畏的勇气。
诗人开篇以“长鸣谁敢扼吾咽,掉臂天门不受牵”揭示自己独立特行的个性,表达出面对困境与挑战时的不屈与不挠。他以不受桎梏的雄鹰自比,展现出豪情满怀的英雄形象。
接下来,赵希逢又以“岂是转喉能触讳,自缘贼柳欲为圈”道出自己的坚定信仰。他声明自己并非哗众取宠之辈,只是坚守原则、直言不讳。虽身处逆境,他依然坚定信念,不为世俗所动。
然后,“几回怒起横长剑,何日归来老数椽”表达了诗人立志建功立业、功成身退的远大抱负。尽管现实艰难,但他始终坚信自己能够手持利剑,奋勇向前,最终实现理想。
结尾部分,诗人以“林下也休惊曲木,一般安分赛当钱”表明即使自己在世途上遭遇曲折,也不改初心,将继续坚守自己的信念和价值观。这首诗展现出了赵希逢坚毅、勇敢的品质,以及对国家、民族的一片赤子之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和套筒》是南宋诗人赵希逢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在南宋中期,也就是公元1140年至1200年之间。这个时期,正是南宋朝廷偏安一隅、金人占据北方的历史时期。
在赵希逢生活的时代,国家局势动荡不安,民众生活困苦。赵希逢作为一位爱国诗人,他忧国忧民,关注民生疾苦。在这首诗中,他以“套筒”这一常见的生活用品为载体,表达了对民间疾苦的关切之情。
在创作这首诗时,赵希逢正值壮年,他的生活经历丰富,对民间生活有着深刻的了解。他在诗中描绘了普通百姓使用套筒的情景,以及套筒在他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对套筒的描绘,诗人表达了对普通民众的关爱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赵希逢的诗作充满了深沉的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他的诗歌不仅反映了民间的疾苦,还表达了他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对民族精神的传承。这首《和套筒》就是他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创作的一首富有哲理和人文关怀的诗篇。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