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乐府十二首。去乡悲
踌蹰古塞关,悲歌为谁长。日行见孤老,羸弱相提将。
闻其呼怨声,闻声问其方。方言无患苦,岂弃父母乡。
非不见其心,仁惠诚所望。念之何可说,独立为凄伤。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徘徊在古老的关卡,悲伤的歌声是为了谁而唱?每天走在路上看见孤独的老年人,身体瘦弱却互相扶持。听到他们哀怨的声音,就询问他们的情况。他们说没有什么痛苦的遭遇,只是无法离开故乡和父母。我知道他们的内心并不痛苦,仁爱和善良正是我所期望的。但是我又能为他们说什么呢?只有独自站在那里,感到深深的悲伤。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踌蹰:犹豫不决的样子;
2. 古塞关:古代的边塞关隘;
3. 孤老:孤独的老者;
4. 羸弱:瘦弱;
5. 提将:携带着;
6. 方:办法;
7. 仁惠:仁爱,宽厚待人;
8. 诚:确实;
9. 凄伤:悲伤。

去完善
赏析
元结的这首《系乐府十二首·去乡悲》以苍劲的笔触描绘了古代边关的场景,表达了对离乡背井者的深切同情。
首句“踌蹰古塞关,悲歌为谁长”便给读者展现了旷远寂寥的边境景象,“悲歌为谁长”更暗示出作者内心的悲伤与忧虑。紧接着“日行见孤老,羸弱相提将”则描绘出古塞中孤独的老人相互扶持的画面,表现了他们生活的艰辛和无奈。
接下来的诗句“闻其呼怨声,闻声问其方。方言无患苦,岂弃父母乡”表明作者对于民众的苦难深感同情,他想要了解他们的困境并帮助他们。
然而,在最后两句“非不见其心,仁惠诚所望。念之何可说,独立为凄伤”中,元结表达了心中的无奈,他明白百姓的苦痛,渴望实践仁爱,但却又深感力量有限,无法完全帮助他们,只能独自承受这份悲痛。这首诗在表现元结的情感时显得深沉而内敛,令人读之动容。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系乐府十二首·去乡悲》是唐代诗人元结在安史之乱时期所作。当时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叛乱,使社会动荡不安,百姓流离失所。元结作为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文人,深感同情和忧虑,于是写下了这组诗歌来表达他的忧虑之情。
在这段时间里,元结的生活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他离开了家乡,四处奔波,为民众排忧解难。他组织民众抵抗叛军,保卫家园,并在战乱中得到了民众的广泛支持和信任。然而,面对战争的残酷和百姓的苦难,他也深感无力,因此在这首诗中表达了深深的悲痛和对故乡的眷恋。
这个时期的历史背景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政治腐败,社会矛盾激化。安史之乱使得唐王朝的国力大幅削弱,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在这样的背景下,元结的诗歌充满了对战争的愤怒和对民众的同情,表达了他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