谒金门
行不记。
贪看远峰颦翠。
风约柳花吹又起。
故黏行客袂。
老大浑无欢意。
不为伤春憔悴。
茅屋数间修竹里。
日长春睡美。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去追寻那些不值得记忆的事物。
痴望着远方的山峰和绿色的植被。
春风轻拂,柳絮再次飘扬。
所以它们总是会粘在游客的衣袖上。
人们已经老去,不再有欢乐的心情。
不再因春天的逝去而憔悴。
在那几间茅草屋和成片的竹林里。
整日享受春日午睡的美好时光。
去完善
释义
《谒金门》:本为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调名。李流谦,字无变,北宋著名词人。
1. “行不记”:此处“行”意为行程,“不记”表示没有刻意去记录或计算的意思。全句大意是:旅途中并不刻意去记住或计算走过的路程。
2. “贪看远峰颦翠”:“贪看”即过于喜欢看,“远峰”指远方的山峰,“颦翠”形容皱起的翠绿山色。全句大意是:被远方山峰的翠绿景色深深吸引住。
3. “风约柳花吹又起”:“风约”指风的约束力,“柳花”指柳絮,“吹又起”是说风吹过使得柳絮再次飞舞起来。全句大意是:春风吹过,柳絮又随风飘舞起来。
4. “故黏行客袂”:“故”意思是故意,“黏”指粘附,“行客”指旅客,“袂”原指衣袖,这里借指旅客的衣服。全句大意是:柳絮故意粘附在旅客的衣服上。
5. “老大浑无欢意”:“老大”指年纪较大的人,“浑无”意为完全没有。全句大意是:年岁已大的人完全没有了欢乐的心情。
6. “不为伤春憔悴”:“伤春”指因春天逝去而悲伤,“憔悴”指身体瘦弱、面容枯槁的样子。全句大意是:不会因为春天的离去而感到忧伤以至于身体消瘦、面容憔悴。
7. “茅屋数间修竹里”:“茅屋”是用茅草搭建的房屋,“数间”表示有几间,“修竹”指高大的竹子。全句大意是:在几间茅屋的旁边种着高大的竹子。
8. “日长春睡美”:“日长”指白天时间变长,“春睡”指春日里的睡眠,“美”表示美好。全句大意是:随着白天的变长,春日里的睡眠变得越来越美好。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词描绘了作者在春天的旅途中所见所感。开篇“行不记”便体现了诗人行走在路上,轻松的心情使得行程变得模糊不清。紧接着,他沉迷于欣赏远处山峰的翠绿景色,而风吹起的柳絮似乎也眷恋着行走的旅人。
诗人以“老大浑无欢意”表达出年华老去、不再拥有青春的伤感。然而他却并没有为春天逝去而憔悴,反而找到了一个宁静的生活归宿:几间茅屋与郁郁葱葱的修竹相衬,白天可以欣赏春色美景,夜晚则安然入睡。这种平淡而又富有诗意的生活使诗人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
整首词不仅展示了诗人的才情,还表现了他对于生活态度的追求——享受当下的美好,即使年纪已大,也要寻找属于自己的宁静生活。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谒金门》是南宋著名词人李流谦的一首抒情词。创作于公元1256年左右,正值南宋后期,时局动荡不安。
在这段时间里,李流谦的人生经历丰富而曲折。他曾在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历任地方官员,后因不满官场腐败而归隐田园。然而,随着南宋朝廷的日益衰弱,战争频繁,民生困苦,李流谦的生活也受到严重影响。他曾多次试图重新出仕,为国家效力,但都未能如愿。这使得他在词作中表达出深深的忧虑和无奈之情。
在《谒金门》的创作时期,南宋王朝正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北方的金国逐渐崛起,对南宋形成巨大的压力。同时,国内政治腐败,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激化。在这种情况下,许多文人志士纷纷投身抗金事业,希望能挽救国家的危亡。然而,现实却是残酷的,许多人的努力都未能取得预期的成果。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李流谦通过《谒金门》表达了他的忧国忧民之情。他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以及对人生的感悟,传达出一种深沉的哀愁。这首词不仅反映了作者个人的遭遇,更体现了当时广大民众的心声。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