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子长来诗乃有杜口毗那之语但天女天花未尝见也诗以先之

标题包含
子长来诗乃有杜口毗那之语但天女天花未尝见也诗以先之
属和何须蚌鹬持,笙歌鼎沸政相宜。 劝君莫惜松醪酒,容我来看柳叶眉。 春去自怜鶑命友,夜来空费雨催诗。 海棠还有风流伴,留得芳菲不恨迟。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虞俦(1078-1143),字寿老,南宋词人,浙江慈溪人。 他年轻时就才华横溢,曾中过进士,历任县令、知州等地方官职。在任期间,他勤政爱民,关心民生,深受百姓爱戴。 他的诗词作品以描绘自然风光和表...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你们为何一定要争斗不休,就像蚌与鹬鸟一样?享受歌舞盛宴岂非美事。 告诉你,不要再迷恋美酒了,让我欣赏那如柳叶般美丽的眉毛吧。 春天离去,我们互相怜悯,犹如莺燕离别;夜晚到来,雨水催促我们写诗,却又是空欢喜一场。 海棠花还有知心的伴侣,她留下的芬芳之美丝毫不减。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子长:指三国时蜀汉的杨戏,字子长。 2. 毗那:梵语,意译为“不死”。这里是借指杜口不言的意思。 3. 蚌鹬持:比喻各执己见,争执不下。 4. 松醪酒:一种以松脂为调料的酒。 5. 海棠:这里是指南宋诗人陆游的诗《夜泊牛渚怀古》中的意象。
去完善
赏析
本诗为宋代诗人虞俦所作。首先从题目中可以看出,这是一首唱和诗,而“子长来诗”则说明了这首诗是写给某位名叫子长的人的。整首诗充满了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展现出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和对自然的敏锐观察力。 第一句“属和何须蚌鹬持”,用蚌鹬相争的寓言,表达了诗人与友人之间不必计较胜负的心态,体现了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接下来的“笙歌鼎沸政相宜”则是描绘了在喧闹的环境中,作者与朋友之间的对话和交流仍然显得十分和谐自然。 第二联“劝君莫惜松醪酒,容我来看柳叶眉”,诗人通过劝诫友人不要过于吝啬美酒,表达了他们之间深厚的友谊。同时,诗人将目光投向了柳叶眉,形象地描绘出女子美丽的面容,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美的追求。 第三联“春去自怜鶑命友,夜来空费雨催诗”,描述了春天过去时,诗人感慨于蝴蝶生命的短暂,同时赞美了它们作为朋友的品质。夜晚时分,尽管春雨纷纷,诗人仍能灵感迸发,创作出优美的诗篇。 最后一联“海棠还有风流伴,留得芳菲不恨迟”,则以海棠花为伴,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期待和乐观态度。他认为美好的事物总会留下深刻的印象,不会因时间流逝而消失。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名为《子长来诗乃有杜口毗那之语但天女天花未尝见也诗以先之》,是宋代诗人虞俦所创作。创作时间为公元960-1279年间的宋朝时期,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文化繁荣、科技发展的时代,也是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 在这段时间里,诗人虞俦因才学出众而被选为官员,但因性格耿直,不善逢迎,未能在官场上得到升迁。他曾多次受到贬谪,漂泊四方,但他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以诗文抒发忧国忧民的情怀。他在这首诗中以隐喻的手法,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当时的社会背景是,宋朝在经济、科技、文化艺术等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但在政治方面却较为腐朽。官僚阶层贪污腐败,百姓生活困苦,社会矛盾日益尖锐。虞俦作为一位关注民生、忧国忧民的诗人,他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洞察力,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社会的关注和忧虑。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