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海丰
梅花结子已红青,归路犹愁一月程。
忽听儿音乡语熟,不知方到海丰城。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梅花结果已经红绿相间,回家的旅程仍然让人愁眉不展。
忽然听到熟悉亲切的家乡口音,才意识到自己刚刚到达海丰县。
去完善
释义
1. 梅花:这里指海丰县的一种特色植物。
2. 红青:颜色词组,表示红色与青色混合的视觉效果,形容梅花的成熟状态。
3. 一月程:指一个月的行程或距离,表达对遥远路途的忧虑。
4. 儿音:指儿童的声音,这里暗示诗人离家已久,听到家乡口音倍感亲切。
5. 乡语:方言,此处特指诗人的家乡话。
6. 不知:表示一种惊讶的心情,诗人没想到这么快就到达目的地了。
7. 海丰城:指海丰县县城,诗人此时即将抵达的目的地。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南宋诗人陈藻所作,描述了他从外地回到海丰的经历和心情。首句“梅花结子已红青”描绘了春天来临时,梅树结出的果子已经呈现出红绿相间的美景。诗人以此引出了自己即将归乡的喜悦。第二句“归路犹愁一月程”则表达了他在回家路上仍然担忧需要一个月的时间才能到达家乡的复杂情绪。
第三句“忽听儿音乡语熟”中,诗人突然听到了熟悉的乡音,这让他惊喜不已,也表现了他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而最后一句“不知方到海丰城”则是诗人在听到乡音后的一种恍惚状态,他仿佛已经回到了故乡,忘记了仍在路途之中。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丰富的内心情感,使人们对他的乡愁有了更深的共鸣。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过海丰》这首诗出自南宋诗人陈藻之手。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出海途中,途经海丰时所见的景象以及他内心的感慨。以下是对这首诗的创作背景的描述:
在南宋时期,国家政治腐朽,民生疾苦,诗人们多寄情于山水之间,以抒发胸中的愤懑与忧思。陈藻作为南宋的一位文人,同样无法摆脱时代的烙印,他的许多诗篇都反映了当时的现实生活和对国家的忧虑之情。
陈藻生活在南宋末年,此时金兵南侵,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之中。陈藻作为一个爱国的知识分子,他的人生际遇充满了坎坷和挫折。他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始终未能及第,这使得他对国家的命运更加担忧。他在出海的途中,看到海丰县的海港风光,内心不禁生出无限的感慨。
在这段时间里,海丰县的港口贸易逐渐兴起,成为了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然而,随着金兵的入侵,海上丝绸之路受到了严重的威胁,许多商船被迫中断航行。陈藻在这首诗中,通过对海丰县的描绘,表达了对自己和国家命运的担忧。
综上所述,《过海丰》这首诗是在南宋末年这一特殊时期创作的。在陈藻的人生际遇中,他多次参加科举考试未果,对国家的前途命运充满忧虑。与此同时,同时间段内,海丰县的港口贸易受到金兵入侵的影响,海上丝绸之路受到严重威胁。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这首诗的创作背景。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