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阳朔山
名山爱阳朔,平陆遍峰峦。
郡境尖中拆,人家缺处安。
穿青入梧峡,载影下昭滩。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壮丽的山峰钟爱着阳朔,平坦的原野上遍布着起伏的山峦。
在郡界的最尖端分开,百姓们在空缺的地方安家立命。
穿梭在青山绿水之间,进入那浓密的梧桐树林,宛如一幅画卷缓缓展开。
去完善
释义
1. 阳朔: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南部,漓江上游,是中国著名的旅游胜地。
2. 平陆:平坦的陆地。
3. 尖:尖锐的山峰。
4. 拆:分散。
5. 缺:空缺、缺失。
6. 安:安稳、安定。
7. 穿青:穿过青翠的山林。
8. 梧峡:指梧州附近的峡谷。
9. 载影:载着影子,指船的影子。
10. 昭滩:昭州附近的水流险滩。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陶弼所作的《题阳朔山》。首先,“名山爱阳朔”一句点出了阳朔山的独特魅力,让诗人陶醉其中。接下来的“平陆遍峰峦”描绘了阳朔地区的地貌特征,平原与山峰交错,形成了丰富多样的自然景观。
“郡境尖中拆,人家缺处安”两句则展现了阳朔山地的社会风貌。在这里,村落往往散布在山间的空缺处,形成了一幅宁静祥和的画面。同时,这两句诗也反映了当地居民适应自然环境、和谐共处的场景。
“穿青入梧峡,载影下昭滩”则是描述了阳朔地区的水乡景色。清澈的河水穿过青山绿野,汇入梧州一带的峡谷;水面上倒映着两岸的风景,波光粼粼地流过昭滩。这样的景象充满了诗意,令人陶醉。
整首诗以诗人的视角,将阳朔的山川美景和人文风貌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展现了一幅美丽而和谐的自然画卷。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题阳朔山》这首诗出自南宋诗人陶弼之手,创作于公元1145年左右。
在南宋时期,国家局势动荡不安,战争频繁。陶弼虽然身处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但他的诗词作品却充满了豪情壮志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他的一生辗转各地,担任过地方官员,足迹遍布大江南北。
阳朔山位于广西桂林市阳朔县,山清水秀,景色宜人。陶弼在游览阳朔山时,被这里的美丽风光所感动,于是挥笔写下了这首《题阳朔山》。
在这首诗中,陶弼通过对阳朔山的描绘,表达了他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他用“剑气峰头戟树”来形容阳朔山的险峻,用“玉簪罗带”来比喻漓江的秀美,展现了阳朔山水的独特魅力。同时,他也表达了对和平宁静生活的向往,希望人们能够过上幸福的生活。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