辰州
诏条符节古连今,王泽渐濡岂不深。
赋役未行中国法,讴歌犹带远人音。
采金户簇青莎岸,射虎兵围黄叶林。
寄语湖南滩上客,预将忠信待浮沉。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1. 辰州:湖南省怀化市的一个县份,是古代“五溪蛮”地区的一个地域中心,也是中原文化进入“五溪蛮”地区的交通要道。位于湖南的西北部,地势险要,是古代防御北方游牧民族入侵的战略要地。
2. 诏条符节:古代皇帝的命令与凭证,用于传达政令。这里指朝廷对五溪蛮的政策法规。
3. 古连今:从古至今的意思。
4. 王泽渐濡:王泽是指皇帝的恩惠;渐濡是指浸润,逐渐深入。这句话是说皇帝对五溪蛮的恩惠逐渐深入。
5. 赋役未行中国法:赋役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税收制度,包括田赋和人丁税。这里说赋役尚未按照中原地区的法律实施,说明当时的政策倾向于保护少数民族地区的利益。
6. 讴歌:歌颂、赞美。
7. 采金户簇:采金指的是开采金矿;户簇指的是古代乡村的居民组织形式。
8. 青莎岸:青莎是一种水生植物,长在水边的湿地或浅水处,这句描绘的是五溪蛮地区的自然景观。
9. 射虎兵围:射虎指的是捕猎老虎;兵围指的是士兵围绕狩猎。
10. 黄叶林:秋天时,树叶变黄的树林。
11. 湖南滩上客:泛指居住在五溪蛮地区的居民。
12. 忠信:忠诚守信,这里指对未来政策的期望。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陶弼对于辰州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见解。首先,“诏条符节古连今”描述了辰州的古老历史和文化底蕴,强调了其悠久的文化传承。接下来,“王泽渐濡岂不深”描绘了统治者的仁政和恩泽,表现出当地百姓对于皇帝的感激之情。诗中“赋役未行中国法”意味着辰州还未完全实施中原的法令制度,依然保留着自己的特色。此外,“讴歌犹带远人音”表达了诗人对遥远之地声音的关注,展现了诗人对不同文化的尊重与理解。
诗人还描绘了辰州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如“采金户簇青莎岸”描写了人们采集黄金的情景,展现出辰州的富饶;而“射虎兵围黄叶林”则描绘了士兵们围猎老虎的画面,突出了当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在诗的最后,陶弼寄语湖南滩上的旅客,希望他们以忠信为原则,对待人生起伏。这既是对旅人的提醒,也是诗人自身品格的体现。整首诗通过描绘辰州的自然与人文风貌,传达了诗人对于历史的感慨、对文化多样性的尊重和对自己信仰的坚守,展示了陶弼作为一个诗人的独特视角和深厚内涵。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辰州》是宋代诗人陶弼创作的一首描绘战争与边塞生活的五言诗。这首诗创作于公元960年,正值宋朝建立之初,国家局势相对动荡的时期。作者陶弼以其在边疆的军事经历为背景,抒发了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的渴望之情。
在创作此诗时,陶弼正身处宋朝边境辰州地区,担任戍边将领。当时,宋朝刚刚统一中原,但北方辽、金等少数民族政权依然存在,边境局势紧张。陶弼在此地亲身经历了战争的残酷和士兵们的艰苦生活,这使他对和平充满向往。
此外,北宋初期,朝廷内部矛盾重重,政治斗争激烈。作为一位有才干的政治家,陶弼曾受到皇帝的赏识,但在宫廷斗争中遭到排挤,被贬到边疆任职。这种人生际遇使他更加关注民生疾苦,并在诗歌中表达了对国家的忧虑和对和平的期盼。
综上所述,《辰州》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宋朝初年的战乱时期,陶弼在这段时间内经历了人生的高潮和低谷,目睹了战争的残酷和社会的不公。这些经历使得他在诗歌中表达了渴望和平与安宁的强烈愿望。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