谒禹庙
九土昔沦垫,八方抱殷忧。
哲王受《洪范》,群物承天休。
源委有所在,勤劳会东州。
稽山何峻极,清庙居上头。
律度非外事,辛壬宁少留。
歌谣自不去,覆载将何求?
灵长表远绩,经启蒙宏猷。
孰敢备佐命,天吴与阳侯。
玄功余玉帛,茂实结松楸。
盖影庇风雨,湖光摇冕旒。
质明箫鼓作,通昔礼容修。
骍牢设旧物,洿水配庶羞。
深沈本建极,傲很亦思柔。
阴怪尚奔走,灵徒如献酬。
怳疑仙驾动,静见宿云收。
竹树依积润,菰蒲托清流。
谬兹领百越,忽复历三秋。
丹恳谅可荐,庶几无年尤。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九州往昔陷困境,四面八方忧虑藏。
智慧之王接纳《洪范》书,万物领受天赐福。
源头和终点都有所在,勤奋汇集在东方。
会稽山脉多么高耸,神圣的宗庙位居其上。
音乐与度量并非外事,辛苦忙碌无需多言。
民间歌谣自然流传,天地间谁能企及?
人类的智慧展现成果,经典启迪大志。
有谁甘愿辅佐天命,天人之间相携同行。
深藏不出的功德化作玉帛,繁茂的成果根植松柏。
青松遮蔽风雨,湖面波光映衬皇家荣光。
清晨明亮的仪式奏响,礼仪严谨有序。
古代的红牛作为牺牲,脏水替代一般的祭品。
安定下来达到极致,傲慢与激烈也要懂得柔和。
恶灵乖乖离去,精灵们友好相处。
恍惚间仿佛仙人出行,静看夜云消尽。
竹子树木依傍湿润之地,水草生长于清澈河流。
误打误撞领导百越之地,不知不觉已历三个秋天。
赤诚的心意必定能被理解,愿我没有过多时间的困扰。
去完善
释义
《谒禹庙》注释如下:
1. 九土昔沦垫,八方抱殷忧:形容国家昔日遭遇困境,各地忧虑不安。
2. 哲王受《洪范》,群物承天休:圣贤的君王接受天地间的法则,万物皆享有天赐的幸福。
3. 源委有所在,勤劳会东州:源头和流末都有其位置,劳动的人自然会聚在东方。
4. 稽山何峻极,清庙居上头:稽山如何高峻,而大禹的庙宇位于其巅峰。
5. 律度非外事,辛壬宁少留:遵循规范并非身外事,即便辛劳也要坚持到底。
6. 歌谣自不去,覆载将何求:颂扬之歌无法停息,自然的恩赐应当永远追求。
7. 灵长表远绩,经启蒙宏猷:天地长久彰显了古人的伟大成就,经书开启了对宏大谋略的理解。
8. 孰敢备佐命,天吴与阳侯:谁能胜任辅佐天子的重任,无论是天吴还是阳侯。
9. 玄功余玉帛,茂实结松楸:神秘的力量让玉石丝绸留存,繁茂的大树见证了松柏柳树的坚强。
10. 盖影庇风雨,湖光摇冕旒:华盖的影子庇护着风雨中的行人,湖面波光粼粼映照着皇家的冠冕。
11. 质明箫鼓作,通昔礼容修:黎明时分鼓乐响起,整日整夜的礼仪一直在完善。
12. 骍牢设旧物,洿水配庶羞:红色的牛作为祭品,清浊的水搭配各种美食。
13. 深沈本建极,傲很亦思柔:深沉的心志原本在于建立极致,傲慢的心意也应该变得温和。
14. 阴怪尚奔走,灵徒如献酬:阴暗的怪物还在四处奔逃,神灵的信徒如同献祭一样虔诚。
15. 怳疑仙驾动,静见宿云收:恍恍惚惚中仿佛看见神仙的车驾移动,寂静的夜晚看见浓重的云层渐渐消退。
16. 竹树依积润,菰蒲托清流:翠竹绿树依靠着汇聚的润泽,荷花菱叶映衬着清澈的流水。
17. 谬兹领百越,忽复历三秋:错误地在这里领导百越之地,恍然之间已经度过了三个秋天。
18. 丹恳谅可荐,庶几无年尤:赤诚的心意可以向上天献上,或许能够免去一年的过错。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禹庙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大禹治水事迹的崇敬之情,以及对国家繁荣昌盛的美好愿望。同时,诗中也对人生哲理进行了思考,倡导人们要克服傲慢和偏见,保持谦逊和宽容的态度,以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谒禹庙》是唐代诗人孟简的一首五言律诗,根据相关资料,这首诗应该创作于公元9世纪初。此时正值大唐帝国的中期,国力相对繁荣,但各种社会矛盾亦逐渐显现。在政治方面,朝廷内部斗争激烈,宦官势力逐渐崛起;在经济方面,土地兼并严重,农民生活困苦;在文化方面,儒家思想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佛、道等宗教信仰在民间盛行。
孟简本人在这期间,他的一生充满了曲折和坎坷。他曾担任地方官员,治理有方,得到百姓的爱戴。然而,由于正直清廉的品行,他在朝中屡遭排挤,未能获得更高的职位。尽管如此,他对国家民族的命运仍然忧心忡忡,对社会的黑暗现象进行猛烈抨击。这首《谒禹庙》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创作的。
《谒禹庙》通过描绘大禹治水的事迹,表达出诗人对古人精神品格的敬仰和对中华民族精神的继承。同时,也反映出诗人自身刚正不阿的品质,以及他对国家和民族的关切之情。可以说,这首诗是大唐中期社会现实的反映,也是诗人个人遭遇与情怀的体现。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