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襄公祠
功业终令万古传,岂惟文采动当年。
曲江相继成双庙,庆历同称有四贤。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他们的丰功伟业将会流传千古,并不仅仅因为他们当时的文学才华。曲江区有两座有名的寺庙,它们分别位于两座不同的山上。在庆历年间,有四位杰出的士人被世人所称赞。
去完善
释义
1. 余襄公:即余靖(1000-1064),北宋名臣,字安道,号武溪,谥号为襄,故被称为“余襄公”。他曾担任交趾(今越南)宣抚使,处理当地民族矛盾,推行民族和睦政策,致力于国家统一事业。
2. 万古传:形容余襄公的功业永远流传。
3. 岂惟:表示不仅仅限于,还有……的意思。
4. 文采:指文学才华。
5. 动当年:意谓震动了当时的人们。
6. 曲江:这里指的是唐代诗人张九龄与韩愈,张九龄曾任吏部尚书,卒谥文献;韩愈曾任吏部侍郎,人称“二韩”,二人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7. 双庙:指供奉张九龄、韩愈的祠堂。
8. 庆历:宋仁宗年号(1041-1048)。
9. 四贤:指范仲淹、欧阳修、余靖和尹洙。庆历年间,四人因直言敢谏而闻名朝野,被誉为“庆历四贤”。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余襄公的赞美,表达了对功业的尊崇和对历史人物的敬仰之情。首句“功业终令万古传”,点明了诗的主题——功业的重要性及其在历史长河中流传的永恒性。次句“岂惟文采动当年”则进一步强调了功业所具有的魅力,它不仅在于其表面的文采,更在于其内在的精神价值和影响力。三、四两句“曲江相继成双庙,庆历同称有四贤”,则是通过两个具体的例子来印证诗人对于功业的看法:唐时的杜甫与杜牧因才学出众而相继受到世人敬重,庆历年间的韩琦、欧阳修、范仲淹、余襄公等四人也因政声卓著而被后世并称为“四贤”。整首诗以咏史的方式传达出对历史人物和功业的尊重和向往,使人在欣赏诗句的同时,也感受到诗人的深切感慨。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余襄公祠》是南宋诗人杨蟠创作的一首描绘先贤祠堂的诗。这首诗创作于公元1147年,正值南宋时期。
在创作这首诗歌时,杨蟠正处于他人生的转折阶段。在此之前,他曾担任过地方官员,但由于种种原因,他选择辞官回乡,过上了隐居生活。这段时期,杨蟠开始更加关注国家和社会的时事,同时也对历史人物和先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南宋正处于金国的威胁之下,国家和民族的危机感笼罩着整个社会。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对先贤的敬仰之情越发强烈,希望通过缅怀先贤的精神来激发人们的爱国情怀。因此,杨蟠在《余襄公祠》一诗中,通过对余襄公祠堂的描绘,表达了对先贤的敬仰之情,同时也传达了他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民族精神的期许。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