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虽远行
天道虽远,人心匪殊。
内直不欺,与天为徒。
对越无媿,陟降恒俱。
祝史陈言,曾非矫诬。
桑林之祷,金縢之书。
至诚感通,如皷应桴。
神人以和,大信以孚。
不勉不思,自止于符。
天有常道,人无异涂。
志斯一矣,天其远诸。
大道既漓,人心日渝。
背天从欲,覆族亡躯。
作善降祥,为恶速辜。
圣言孔彰,是训是谟。
一念之差,千里而迂。
惟当自修,以反厥初。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尽管天空距离遥远,人的内心并没有太大的差异。
心灵正直且没有欺骗,就与天空中的力量同行。
与人相对没有什么可以惭愧的,不管是升还是降都一直存在着。
历史祭司在祈祷时所表达的心愿,并不是虚假的言论。
桑林之地的祈祷,金滕之书的记录。
最真诚的沟通如同鼓响响应。
神与人和谐共处,最大的信任被建立起来。
不主动思考,一切都自然符合规律。
天空有自己的规律,人走的路没有不同。
如果心志专一,天空也并不会显得那么遥远。
大的道路已经模糊不清,人们的心也逐渐变化。
背离天意追求欲望,最后会灭亡整个家族。
做善事会得到吉祥,作恶会加速自己的灾难。
圣人的话语清晰明确,这就是教诲,这就是计谋。
一念之间的差失,可能会让自己偏离千里。
只有自我修炼,才能回到最初的那个自己。
去完善
释义
1. 匪:同“非”,表示否定。
2. 对越:指面对神明、祖先时的行为。
3. 无媿:没有感到羞愧。
4. 陟降:上上下下,指神明的降临离去。
5. 祝史:祭祀时司祭的人。
6. 陈言:陈述言辞。
7. 曾非:并不是。
8. 矫诬:虚伪的欺骗。
9. 桑林之祷:指殷商时期的求雨仪式。
10. 金縢之书:指周武王生病时,周公祈求神灵代替武王去死的事迹。
11. 至诚感通:至诚的心意能感动天地。
12. 如皷应桴:形容紧密配合,鼓槌敲击鼓面立即有回应。
13. 神人以和:天人和谐共处。
14. 大信以孚:用诚信感动他人。
15. 不勉不思:不用勉强自己去做事情。
16. 自止于符:自我约束,与天道相符。
17. 常道:永恒不变的规律。
18. 无异涂:没有任何不同的地方。
19. 斯:这。
20. 大道既漓:大道已经分离。
21. 日渝:每天都在改变。
22. 背天从欲:背离天道的意愿行事。
23. 覆族亡躯:导致家族覆灭、自身丧命。
24. 作善降祥:做善事会得到福泽。
25. 为恶速辜:做恶事会很快遭到惩罚。
26. 圣言孔彰:孔子的教诲很明确。
27. 是训是谟:这是教导,也是谋略。
28. 一念之差:一个念头之间的差距。
29. 千里而迂:千里的距离却显得遥远。
30. 自修:自我修养。
31. 以反厥初:回归到最初的状态。
去完善
赏析
《天道虽远行》这首诗主要探讨了人心与天道的关系,以及个人修为对于天道的感应与沟通。诗人认为,虽然天道遥远,但人心的追求并没有太大的差别,关键是要做到内心正直,不欺骗自己,这样才能与自然相协调。同时,诗人强调了真诚感通的重要性,只有真诚的祈求,才能引起神的回应。此外,诗人还指出,人在追求天道的过程中,应该坚守自己的信念,不为外物所动,这样才能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然而,在现实中,人们往往背离天道,追逐欲望,导致悲剧的发生。因此,诗人告诫我们要时刻反省自己,努力修行,回归最初的纯净心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名为《天道虽远行》,是南宋诗人释文珦所创作的一首描绘自然景色的诗。创作时间是公元1164年前后,即南宋孝宗时期。
在这个时期,释文珦作为一名云游四方的僧人,曾游历了江南各地,并与当时的文人墨客多有交往。他的诗歌多描绘自然景观和抒发人生哲理,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
在南宋初年,社会政治较为稳定,经济文化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特别是孝宗皇帝在位期间,提倡儒家之道,推行新政,使得国内局势相对稳定。然而,这个时期北方的金国不断侵扰宋境,民族矛盾激化,这也使得诗人在作品中流露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在这首诗中,释文珦通过对天道的描绘,表达了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感慨。同时也传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理解,认为只有顺应天道,才能在这世间获得心灵的宁静与归宿。这种思想既反映了诗人的禅宗哲学观念,也体现了他对当时社会的关切与反思。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