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上贻歌者
花月楼台近九衢,清歌一曲倒金壶。
座中亦有江南客,莫向春风唱鹧鸪。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月色掩映下的楼台离繁华街道不远,一首动听歌曲让人们陶醉其中。
宴会上也有的客人来自江南水乡,请不要在这美好的春光里唱起鹧鸪之歌。
去完善
释义
1. 花月:指美好的景物和时光。
2. 楼台:高楼与亭台。
3. 九衢:四通八达的大道;泛指繁华的街市。
4. 清歌:美妙的歌声。
5. 金壶:这里指金属制成的酒壶。
6. 江南客:居住在江南地区的人。
7. 春风:指春天的美好景象。
8. 鹧鸪:鸟名,古人常用其鸣声来表示南音,也常用来代指思乡的哀愁。
去完善
赏析
郑谷的《席上贻歌者》描绘了宴饮场合中歌者献唱的一幕。诗的前两句“花月楼台近九衢,清歌一曲倒金壶”,以华丽的笔触勾勒出繁花似锦、月光如水的宴会场景,以及歌者歌声嘹亮、倾倒众人的场面。这种情境使人们对宴会的奢华氛围产生联想,让人感受到当时社会的风雅与富饶。
诗的后两句“座中亦有江南客,莫向春风唱鹧鸪”则将笔锋一转,提醒读者注意在座的客人中有来自江南的人士,希望大家不要在这个时候唱起表达离愁的《鹧鸪》。这里体现了诗人对当时宴会上过分追求繁华、忽视真挚情感的关注和忧虑。这种忧虑并非对友情的否定,反而彰显了诗人对社会风气的敏锐洞察和对朋友的关爱之情。总的来说,这首诗既展现了诗人在艺术方面的精湛技艺,又表达了其对于情感的珍视和社会现实的关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席上贻歌者》这首诗是晚唐诗人郑谷在宴席上赠给歌者的作品。此诗的创作时间为晚唐时期,大约在9世纪后半叶。
在晚唐时期,国家政治日益衰败,社会矛盾激化,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然而,宫廷贵族的生活依然奢侈糜烂,宴乐之风盛行。在这样的背景下,郑谷作为一位关心民生疾苦的诗人,他在宴席上看到了歌者的无奈和悲哀,于是创作了这首《席上贻歌者》来表达自己对歌者的同情和对现实的不满。
郑谷在此时的人生际遇较为坎坷。他一生未得高位,宦途多舛,但始终保持着清高的人格和忧国忧民的情怀。他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都未能及第,直到晚年才终于得到一个低级的官职。这使得他对社会的腐败和不公有着深刻的认识,也对民间的疾苦充满了同情。
在晚唐时期,国家政治日益衰败,社会矛盾激化,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然而,宫廷贵族的生活依然奢侈糜烂,宴乐之风盛行。在这样的背景下,郑谷作为一位关心民生疾苦的诗人,他在宴席上看到了歌者的无奈和悲哀,于是创作了这首《席上贻歌者》来表达自己对歌者的同情和对现实的不满。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