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题应天寺上方兼呈谦上人

标题包含
题应天寺上方兼呈谦上人
中天坐卧见人寰,峭石垂藤不易攀。晴卷风雷归故壑, 师在西岩最高处,路寻之字见禅关。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方干(809年-约880年),字雄飞,号玄英子,唐朝晚期著名的诗人。他出生于浙江淳安,家境贫寒,但勤奋好学,才华横溢。 方干年轻时曾参加科举考试,但因性格耿直、不愿趋炎附势而未被录取。此后,他放弃功...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在正午的阳光下,可以看到整个世界;险峻的山石和下垂的藤蔓使攀登变得困难。晴朗的日子,风起云涌,一切又归于平静。老师正坐在山岩的最高处,沿著曲折的小径寻找,可以见到禅宗的关卡。
去完善
释义
1. 中天:天空中央。这里指应天寺的上方。 2. 坐卧:坐或卧,形容不动。这里用来描绘在高空俯瞰大地。 3. 人寰:人世的范围,人间。这里指地面上的世界。 4. 峭石:陡峭的山石。这里形容应天寺周围的地形。 5. 垂藤:下垂的藤蔓。这里描述了寺庙周围的植物景观。 6. 不易攀:不容易攀爬。这里说明应天寺地势险峻。 7. 晴卷风雷归故壑:晴天时,风和雷声都回到原来的山谷。这句诗表达了天气变化的景象。 8. 西岩:西边的山岩,这里代指应天寺所在的山峰。 9. 之字:指曲折的路,这里指通往应天寺的道路。 10. 禅关:禅定的境界,这里借指应天寺的大门。
去完善
赏析
《题应天寺上方兼呈谦上人》是唐代诗人方干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描绘了应天寺上方的风景,同时也向读者展示了谦上人的高洁品质。 首联“中天坐卧见人寰,峭石垂藤不易攀”,描述了诗人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周围环境。通过对比“中天”与“人寰”,突出了诗人所处的高山峻岭,同时也表现了诗人超然物外的境界。而“峭石垂藤不易攀”则强调了攀登之路的艰难,进一步衬托出诗人的坚韧不拔的精神。 颔联“晴卷风雷归故壑,路寻之字见禅关”,是诗人观察到的自然景象和人事活动。这里用“晴卷风雷”形容天气变幻无常,“故壑”指过去曾发生过灾难的地方,这两句表达的是诗人对于自然力量的控制和对人类困境的感慨。而“路寻之字见禅关”则是诗人到达应天寺所见,形象地描绘了通往禅院的曲折道路,以及诗人寻访谦上人的过程。 综上,本诗以生动的语言、独特的视角,展现了应天寺上方壮美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并通过描绘谦上人的形象,传达了诗人对谦上人崇敬的心情。整首诗情感深沉,意境深远,堪称一首描绘自然与人文景观的优秀之作。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歌《题应天寺上方兼呈谦上人》是唐代著名诗人方干的代表作品之一。这首诗创作于公元9世纪中期,正值唐晚期,社会动荡不安,诗人的创作题材广泛,以描绘山水景物和抒发个人情感为主。 在这个时代,方干因为家道中落,一度游历四方,后来虽然回到故乡富春(今浙江富阳),但仍生活贫困,寄情于诗歌之中。他的诗歌语言质朴,意境深远,善于运用比喻、象征等手法来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 《题应天寺上方兼呈谦上人》这首诗,正是方干在游历过程中,来到应天寺上方,看到这里的景色有感而发,同时也表达了对谦上人的敬仰之情。在诗中,他通过描绘应天寺的壮丽景色,表达了其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同时也抒发了自己对社会现实的忧虑和对人生的感慨。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