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画建溪图
六幅轻绡画建溪,刺桐花下路高低。
分明记得曾行处,祗欠猿声与鸟啼。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六幅轻盈的画描绘了建溪的美景,刺桐花下的道路或高或低。
我清晰地记得曾经去过的地方,只缺少了那里的猿猴叫声和鸟儿啼鸣。
去完善
释义
1. 建溪:古水名,源出福建建宁县北武夷山脉中的杉岭山,南流至南平(今福建建瓯市)汇入闽江。这里的"建溪"是指建溪流域的风景。
2. 刺桐花:又称海桐,花朵形状像桐子,故称刺桐。这里用来指代福建地区的特有植物。
3. 祗欠:仅仅缺少。祗,只。欠,不足。
去完善
赏析
《题画建溪图》是唐代诗人方干的一首题画诗。诗中描绘了建溪一带的美景,通过对画面细节的描述,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眷恋之情。首句“六幅轻绡画建溪”,轻绡是薄薄的丝织品,此处用以形容画作的精美。接下来的两句“刺桐花下路高低”和“分明记得曾行处”,分别描绘了画中道路蜿蜒、刺桐花开的景象,以及诗人对自己曾经走过的地方的记忆。最后两句“祗欠猿声与鸟啼”,表达了诗人对画面所缺乏的声音的遗憾,即缺少了山林中的猿声和鸟啼,使这幅画更加完美。整首诗通过视觉与听觉的结合,展现了诗人对故乡景色的眷恋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歌《题画建溪图》出自唐朝诗人方干之手。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表达了诗人的寄情山水、向往自由的美好愿望。
首先,我们要了解这首诗的创作时间。这是唐朝末期的一首作品,此时社会动荡,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然而,这也正是唐诗繁荣的时期,许多诗人通过诗歌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和理想。
其次,我们要了解该时间段内与作者相关的人生际遇。方干是一位著名的文人,他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学习诗书。然而,他的命运并不一帆风顺,他曾经因为一次考试失利而放弃功名,转而投身于文学创作。在他的诗歌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美好世界的渴望和对现实的不满。
最后,我们要了解同时间段内与作者有关的时代背景知识。唐朝末年,社会矛盾激化,农民起义频发,政权更迭频繁。在这样的背景下,许多文人志士都希望通过自己的文字来表达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方干作为其中的一员,他的诗歌也成为了那个时代的缩影。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