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冬至

标题包含
冬至
冬后一阳生,东君曾未睹。 百草总不知,梅花先漏泄。 钟声出远林,雁阵横残月。 更拟问如何,弄巧翻成拙。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冬天过后,阳气开始生发,春天的阳光还没有见到。 所有的草木都还不知道,只有梅花率先透露了消息。 钟声从远方的树林中传来,大雁排成了行列在残月之下飞翔。 再想要了解更多,结果弄巧成拙反而失去了本意。
去完善
释义
1. 冬后:冬至后的日子。 2. 一阳生:古人认为冬至阳气开始逐渐回升。 3. 东君:神话中东方的日神,此处借指春天的到来。 4. 曾未睹:从未看到过的意思。 5. 百草:泛指各种植物。 6. 总不知:全部都不知道的意思。 7. 梅花先漏泄:指梅花是春天来临最早的花卉之一。 8. 钟声出远林:指远处的钟声穿越树林传过来。 9. 雁阵横残月:指大雁排成队伍飞行在快要消失的月亮下方。 10. 更拟问如何:还想进一步知道情况如何。 11. 弄巧翻成拙:指原本想表现出自己的聪明才智,却反而变成了愚蠢的行为。
去完善
赏析
《冬至》这首诗描绘了冬至这一天的自然景象和社会风俗。首先,诗人描述了冬至之后阳气开始萌发,虽然春天还没有到来,但已经有了春天的气息。接下来,诗人通过描写百草和梅花的生长情况,进一步强调了冬至的到来。紧接着,诗人在诗中描绘了远处的钟声、大雁南飞的景象,这些都象征着冬天的结束和春天的来临。最后,诗人表达了人们在冬至这天祈求吉祥的愿望,同时也暗示了人们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应该保持一颗平和的心,不要过于追求技巧,否则反而会弄巧成拙。整首诗以自然景象和社会风俗为背景,传达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独特见解。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冬至》是宋代高僧释慧空所创作的咏物抒怀诗。这首诗描绘了冬至时节的寒冷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首先,从诗词的创作时间来看,此诗应当作于宋代,当时国家繁荣稳定,文化氛围浓厚,佛教发展进入鼎盛时期。 其次,在释慧空生活的时期,他曾经离开故乡云游四海,传教布道。在这段时间里,他深切地体验到了远离家乡、亲人和朋友所带来的孤独感。这种情感在他所创作的诗歌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最后,从时代背景来看,宋代是一个崇尚儒学、佛学的时代。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释慧空作为一名高僧,他既受到了儒家文化的熏陶,又对佛学有着深入的研究。这使得他的作品充满了哲理思考和人文关怀。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