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仙
我劝髯张归去好,从来自己忘情。
尘心消尽道心平。
江南与塞北,何处不堪行。
俎豆庚桑真过矣,凭君说与南荣。
愿闻吴越报丰登。
君王如有问,结袜赖王生。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我劝张髯还是回去吧,他早已放下了感情。
他的心灵已经被尘事洗涤,心境平和。
江南和塞北,哪里都不是不能行走的地方。
他的智慧和才能,已经超过了庚桑楚。
希望你能告诉他,南荣的丰收情况。
如果君王有询问,他会回答得井井有条。

去完善
释义
1. 临江仙:词牌名,源于唐代教坊曲,以描写自然景色和抒写离别之情为主。
2.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以豪放、奔放、清新、高远之风格著称。
3. 髯张:指张方,字伯正,苏轼的好友,以胡须长而丰满著称。
4. 归去好:指归隐山林,过上宁静的生活。
5. 忘情:指忘却世俗的纷扰和烦恼。
6. 尘心:指尘世的心烦意乱。
7. 道平:指心境平和,达到道教的宁静境界。
8. 江南与塞北:指地域的不同,江南水乡与北方边塞。
9. 何处不堪行:指无论在哪里都可以生活。
10. 俎豆庚桑:指古代祭祀用的器皿,这里用来比喻对古人的敬仰。
11. 南荣:指南方的荣禄,这里指代南方的富贵。
12. 吴越:指江苏、浙江一带,以富饶闻名。
13. 丰登:指丰收,五谷丰登。
14. 君王:指朝廷的君主,这里指皇帝。
15. 结袜:指结实的袜子,这里指依赖。

去完善
赏析
《临江仙》是苏轼的一首词作,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百态的感慨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这首词中,苏轼以临江仙的意境,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与塞外草原的画卷,展现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对人生百态的感悟。
上片主要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慨和对自己心境的描述。“我劝髯张归去好,从来自己忘情”,这里的“髯张”可能是指一位朋友,苏轼劝他归隐山林,过上与世无争的生活。而“尘心消尽道心平”则表达了作者自己对心境的把握,认为只有消除尘世的纷扰,才能达到内心的平静。
下片则表达了对江南与塞北的向往,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渴望。“江南与塞北,何处不堪行”,这里表达了作者对江南与塞北的赞美,认为无论在哪里,都有美好的景色和生活的乐趣。而“愿闻吴越报丰登。君王如有问,结袜赖王生”则表达了作者对丰收的期待,以及对君王的敬意。这里的“王生”可能是指一位贤能的臣子,作者希望他能为国家带来繁荣昌盛。
总的来说,《临江仙》是一首描绘作者人生感悟和美好愿景的词作。苏轼以优美的诗句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他对人生百态的深刻理解,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首词既有对自然的赞美,也有对人生的感慨,展现了苏轼独特的文学魅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临江仙》是宋代文学家苏轼于元丰五年(1082年)谪居黄州时所作。在这一年里,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人生际遇发生了重大转折。从京城的繁华到偏远地区的闲职,这种巨大的落差让苏轼深感世事无常。然而,正是在这样的逆境中,苏轼逐渐找到了内心的平静,开始关注自然、感悟人生。
这一时期,北宋社会政治相对稳定,经济繁荣,文化艺术发展迅速。苏轼作为文坛领袖,他的词作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赞誉。他运用豪放、婉约等多种风格,抒发了自己对人生的感慨和对自然的热爱。这首《临江仙》正是他在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之一,通过描绘江边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